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推荐】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2021-02-23作者:论坛报沐雨经验
脑血管病非原创

神经系统疾病,我们从最常接触到的疾病——脑卒中开始,学习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的MRI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一、缺血性卒中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

        栓死(动脉血栓、心源性栓子脱落、脂肪滴、羊水)

        血管炎

        静脉血栓形成

分类: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

病理: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脑组织坏死(梗死灶软化,周边可出现胶质增生)

发病部位符合动脉血管分布区


脑动脉供血分布图: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03.jpg


掌握了动脉供血分布区,就有利于我们对脑梗死与炎症性病变、脑内脱髓鞘病变、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分水岭梗死: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05.jpg


分水岭梗死是动脉交接区的梗死,主要分为皮层型、皮层下型。皮层型主要发生在额叶、枕顶叶,表现多为三角形、楔形或扇形,尖端指向侧脑室;皮层下型是深部的穿支动脉与脑皮层的动脉交接区的梗死,表现多为带状、串珠状的改变。


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分期

超急性期(<6h):CT及MRI检查阴性,DWI呈明显高信号(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外间隙的减少,水分子运动扩散受限);


急性期(6~72h):CT表现低密度区,MRI表现T1长T2异常信号, DWI较明显高信号;


亚急性期(72h~10d):CT表现同时累及灰白质的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区,MRI可伴出血,DWI呈明显高信号,占位效应显著,增强扫描可见点片状强化;


慢性期(>11d):脑软化、脑萎缩;


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脑梗死超急性期)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07.jpg

T1WI、T2WI未见明显异常,T2-Flair显示右侧基底节区略高信号,DWI对应区略高信号,ADC略低信号,说明弥散受限,而且无明显大体病理改变,所以符合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右侧肢体无力9小时(脑梗死急性期)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09.jpg

DWI基底节区可以看到明显的高信号,对应ADC呈现低信号,T2WI已经显示高信号改变,而且有轻度的占位效应,邻近的侧脑室有轻度受压,所以符合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另外其右侧胼胝体压部还可见一异常信号,T2显示中心高信号,与脊液信号相似,边缘略高信号,DWI显示中心低信号,边缘略高信号,那么边缘高信号是否真的是弥散受限,但结合ADC相,未相应的低信号改变,这就是脑软化灶形成后,其边缘形成的胶质增生。


脑梗死亚急性期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11.jpg

在左侧枕叶以及颞叶T2相可以看到斑片状、斑块状异常略高信号,邻近的脑变窄、脑回肿胀,T1略低信号,DWI呈斑片状、斑块状高信号,对应的ADC值下降,符合亚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脑梗死亚急性期与急性期常不易区分,一般影像报告将两者合在一起,因为临床溶栓治疗有一定时效性,如果病人影像改变符合超急性期梗死,则需要单独列出,对符合溶栓条件的病人及时提供相应治疗方式。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13.jpg

同一个病人,做了增强扫描,可见左侧枕叶及颞叶有脑回状或条片状的异常强化,上面已经提到,在脑梗死亚急性期可以出现增强强化表现;而这种散在的沿脑回走形的条片状强化方式和肿瘤性病变不同,且后者往往有实质性肿块。


脑梗死慢性期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16.jpg

这是一个脑梗死慢性期的患者,左侧基底节区已形成梗死软化灶,邻近脑沟增宽,脑实质出现萎缩改变,左侧侧脑室牵拉,略扩大,T2明显高信号,T1明显低信号,DWI明显不受限。同时该患者影像可看到左侧大脑脚较对侧缩小,符合华勒氏变性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18.jpg

在T2W1可见右侧颞枕叶呈片状略高信号,相应脑实质肿胀,脑沟变窄,DWI呈明显的弥散受限,T1WI主要呈略低信号,其内部可见点片状或沿着脑回样的略高信号,提示有少量红细胞渗出,符合出血性脑梗死影像改变。在急性脑梗死发病1周之内出现,或在1~2周有侧支血管建立时出现。


皮质层状坏死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20.jpg

这也是一位脑梗死后的患者,右侧颞枕叶T2WI见大片状略高信号,脑沟无明显变窄,无明显脑回肿胀,说明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对应的DWI不受限,ADC值升高,说明病变时间较长,脑组织肿胀已经消退。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23.jpg


T1可见皮层多发的线条状、脑回样的略高信号,这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差异,时间不是发生在急性梗死期,且部位处于皮层,不在病灶中心。皮质层状坏死发生在梗死的2周之后,尤其到1~2月时较为明显,少见的可持续至1年半,T2WI呈等、低信号,无含铁血黄素沉积样信号改变。主要为脑灰质受累,因为脑灰质对缺氧、缺糖敏感,易产生神经元的损害。对梗死合并T1高信号改变的患者需要综合多个序列判断,以免漏诊、误诊。


分水岭梗死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26.jpg

图片上影像是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交接区梗死,下排影像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接区梗死;上排影像额叶部位红色箭头指示皮层型梗死,呈三角形或楔形,尖端指向侧脑室;红色方框内指示皮层下型梗死,呈带状或串珠状的改变,右侧颈内动脉的血管流空影消失,提示血管闭塞(蓝色箭头指示)。


脑梗死胶质增生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29.jpg

右侧侧脑室旁可见卵圆形异常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T1WI低信号,DWI不受限,边缘呈环形高信号,ADC值不低,提示脑梗死后软化灶形成并边缘胶质增生。


T2透过效应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31.jpg

右侧基底节区T2WI可见类似脑脊液信号的软化灶,T1WI呈低信号,其边缘可见略高信号的胶质增生改变,DWI呈明显高信号,对应ADC值不低,提示DWI高信号并非真正的弥散受限,而是T2透过效应所致。


Percheron动脉梗死


发病机制:为从一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一条主干动脉(Percheron动脉)闭塞所致,该动脉分支供应双侧丘脑;


病因:脑小血管病、心脏病、大动脉疾病等;


典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垂直注视麻痹、记忆力缺损三联征;


影像学表现:双侧丘脑、中脑T1长T2信号,中脑“V”字


Percheron动脉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34.jpg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37.jpg


双侧丘脑对称性弥散受限,中脑“V”字,Percheron动脉梗死虽然少见,但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


静脉性脑梗死


MR表现与硬膜窦内血栓、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继发性脑实质改变有关;脑实质改变包括水肿(一般是血管源性水肿)、出血灶;出血部位常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DWI表现不尽相同;与动脉血管分布不一致。


脑静脉引流分布图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39.jpg

红色部分皮层静脉的引流区,以额叶、额顶叶、皮层、皮层下为主,最终会引流入上矢状窦;黄色部分以额交界区、颞枕交界区为主,最终引流入海绵窦;绿色部分为Labbe静脉引流区,以颞枕部为主,引流入横窦;蓝色部分的脑深部白质以及灰质区为大脑内静脉引流区,最终引流入Galen静脉系。


静脉性脑梗死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41.jpg

左侧颞枕叶明显肿胀,可见大片状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其内部可见条片状略高信号影,提示合并有出血,上面提到,在动脉性脑梗死亚急性也可合并有脑出血,但DWI应该是明显弥散受限的,而该患者DWI弥散不受限;提示并非动脉性梗死。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43.jpg

同一患者,左侧横窦、乙状窦血管流空影消失,表现为高信号,结合MRV可见左侧颈内静脉、横窦、乙状窦未显影,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伴发有静脉性脑梗死。


动脉性与静脉性脑梗死对比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46.jpg


二、出血性卒中


病因: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肿瘤;

常见部位:内囊-基底节、丘脑,其次是小脑、脑干,蛛网膜下腔;

病理分期:急性期(1周内)

             吸收期(第2周~2月)

             囊变期(>2月)


影像分期:MRI出血各期变化示意图




慢性期 -- 血肿缩小+周围水肿消失+周含铁血黄素沉积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56.jpg

T1、长T2,液体信号+黑环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动脉瘤破裂最常见、高血压、血管畸形、外伤等;


男,70岁,意识不清1h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158.jpg

前纵裂、双侧外侧裂、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内均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出血量较大;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01.jpg

同一患者,T2WI可见前纵裂略高信号影,T1WI等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相仿,DWI也是等信号,符合脑出血急性期影像改变;注意观察,T2WI红色方框内可见一结节样或囊袋样异常低信号影,与血管流空影接近,结合患者CT表现大量的蛛网膜下腔出现,考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03.jpg

同一患者,加做MRA,可见前交通动脉区有一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AVM)


AVM由脑动脉与静脉直接交通及两者间结构紊乱的畸形血管团构成;

常在20~40岁发病;

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高,其次大脑前动脉,累及脑皮质(50%);

AVM并发脑出血发生率40%~78%;

典型影像学表现:供血动脉、中心瘤巢、粗大引流静脉;


男,28岁,突发头痛伴全身抽搐3d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05.jpg

右侧额叶可见一异常信号,中心以低信号为主,边缘可见到高信号的水肿带,注意,病灶后缘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影表现;结合MRA,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向病灶处延伸,与病变关系密切(红色箭头指示),结合MRV,可见病变区延伸出一条静脉,并引流至上矢状窦(蓝色箭头指示);具备供血动脉、瘤巢、引流静脉,AVM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


病灶特点: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散发型、遗传型;

占所有血管畸形的5%~16%;

多发生于20~50岁,女性多见;

64%~80%发生于小脑幕上,主要在皮质下;

20%~36%发生于小脑幕下,脑干、小脑蚓部多见。


病理表现:大量不规则网状空间,单层血管壁,缺少肌层及弹力层,内有血栓,其间无脑组织;

反复出血、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病灶逐渐增大。


临床表现:无症状,出血,癫痫。


影像特点:

CT 30%~50%不显示,可表现<3cm等密度结节,常见钙化;

MRI 爆米花样、桑葚样肿块,中心信号混杂,周围低信号环,亚急性期出血常见平面,小病灶表现为点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女,29岁(海绵状血管瘤,幕上)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07.jpg

左侧额叶可见一异常结节影,T2WI病变中心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T1WI呈略低信号,DWI呈低信号。


男,46岁,头晕1周(海绵状血管瘤,幕下)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10.jpg

病变在左侧小脑,影像特点基本同上。


女,51岁,间断头痛头晕1月(侧脑室海绵状血管瘤,少见)

该患者于2年前因脑出血住院治疗,当时CT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12.jpg

左侧侧脑室后角可见一类圆形的高密度出血灶,边界相对清晰,按脑出血给予对症治疗;2年来症状间断发作。

本次CT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15.jpg

侧脑室高密度灶较前增大,邻近脑实质有低密度的水肿,个别层面可明显看到病灶中心高低密度混杂。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17.jpg


左侧侧脑室三角区扩大,有一占位性病变,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略可见低信号,与邻近侧脑室壁及脑实质界限相对清晰,邻近脑实质有一定受压水肿。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19.jpg

T1WI显示病灶边界清晰,以略低信号为主,内部可见少许略高信号(出血灶)。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22.jpg


DWI呈高低混杂信号


微信图片_20210128163224.jpg


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T2WI信号较混杂,反复出血,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该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需要与其他肿瘤(如:室管膜瘤、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相鉴别。

最后病理诊断:侧脑室海绵状血管瘤


来源:神经病学医学网(赵明辉)

转载已获授权,其他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