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祖国南端的碧海骄阳间,浪涛声与强军号角交织之处,身着白大褂的女军医李慧灵,将十余年美好时光倾注于临床热带医学这一特殊战场。作为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她是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的创建者,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面对无成熟经验、无现成团队、无完备设备的困境,她毅然扛起开拓使命,足迹遍布周边热带岛礁,汗水洒满万里海疆。她带领团队攻坚战场急救技术,将几十斤的检测设备浓缩为几百克的便携工具;数次精准诊断罕见病症,在高温高湿高盐的极限环境中,一次次守护官兵健康与安全。她以仁心为盾、科研为刃,为海岛战士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李慧灵的从医之路,始于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她出生在山东青岛一个小镇,父亲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生投身农业水利技术推广。为解乡亲温饱,父亲曾不远千里赴海南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粮食种植技术,却因积劳成疾,在李慧灵16岁时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生病让我好多事情不能去做了,如果可以早点发现,或许我可以多点时间给国家做些贡献。你去学医吧,以后救救像爸爸一样的人。”父亲的遗言,成了李慧灵一生的使命。正值高二的她毅然弃文从理,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投入学习:每晚12点前复盘全天课程,清晨4点半起床攻克薄弱环节。一年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兑现了对父亲的承诺。
2012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即将开诊”的消息,让37岁的李慧灵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深思熟虑后,她放弃广州优渥条件,入职海南医院。
在海南医院呼吸科工作期间,海南医院老军医们的作风深深感染了她:他们从医院建设到学科发展事事亲力亲为,既能身着戎装在演练场上摸爬滚打,也能在无影灯下救死扶伤。“人民军医”四个字的分量,深深触动了李慧灵。2014年,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她特招入伍,正式成为一名人民军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身上这身军装!”
2015年春天,39岁的李慧灵前往朱日和训练基地,接受“战场磨刀石”的洗礼。在风沙漫天的大漠戈壁,这位常年待在实验室和病房的医学博士,与新入伍战士一同参加高强度越野训练、参与防风固沙劳动。一次前往食堂途中,她听闻呼救声,立刻扔掉饭盒飞奔过去,对心跳骤停的战士实施心肺复苏,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军医不仅要有精湛医术,更要有随时应战的准备。
训练之余,她深入驻地部队调研,开展急救科普和义诊活动。短短30天的“当兵”经历,让李慧灵的身心得到全面淬炼,铸就了一名军医的铮铮铁骨。
攻坚破局:从零建起的“生命防线”
初到海南,三亚地区医疗资源薄弱的现状让李慧灵心痛:许多严重呼吸疾病患者需辗转出岛治疗,有的甚至因路途遥远耽误最佳救治时机。“一定要让海南军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救治”。
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受命成立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李慧灵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敢闯敢拼的劲头,扛下了学科创建的重担。
“未虑成,先虑败”,是李慧灵的工作准则。学科建设之初,她花费一年多时间开展前期调研,走访国内50余家院校、科研机构,行程达3万多公里,像“海绵”一样汲取优秀建科经验。可调研结束后,困难仍接踵而至:建科初期无场地、缺人才,一切从零开始。但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科建设逐步推进。
2019年4月的一天,李慧灵在机关与科室间奔波协调工作,经过急诊科电梯门口时,一不留神一脚踏空,身体右侧重重磕在50厘米高的水泥平台上,大片皮肤瘀青。急诊科医生叮嘱她卧床休息两周,可看着刚挂起牌子的临时办公室,她仅做了简单消炎止痛处理,便一瘸一拐地回到岗位:“科室刚起步,千头万绪都等着我。”
更让团队难忘的是科室的5次搬家历程。2019年5月12日科室正式开诊后,患者数量远超预期,先从1楼搬到7楼借床,4个月后又搬到2楼扩充床位,后续还因发展需要多次搬迁。每次搬家,李慧灵都像“女汉子”一样冲在前面,搬起装满病历的纸箱就走。第二次搬家恰逢高温天气,她带头扛设备,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背上结出盐霜,却笑着说:“这是咱们科室的‘成长盐’。”
2020年,科室整体搬迁至板房搭建的江林院区,实现质的飞跃:病床扩容,医护人员增加,诊疗设备逐步配备。李慧灵带领员工清理板房周围的荒地,捡烟头、拔杂草,铁锹磨破“虎口”也不停歇。在她的带动下,大家自发组建“护院小队”,用绿萝、吊兰点缀环境,把废旧轮胎改造成花盆,荒地渐渐变成了开满三角梅、扶桑花的“小花园”,患者路过时总会称赞:“住在这里心里都亮堂。”
如今,这个曾蜗居在急诊楼角落的小科室,已发展为拥有40余名医护人员的现代化科室,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临床基地、全军临床重点专科。“难啊,每一步都很难,但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李慧灵的话语里,满是坚守与担当。
在人才培养上,李慧灵是出了名的“严师”。她给住院医生立下“铁规矩”:“每天必须研读至少30张CT影像,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烂熟于心,查房时随时抽查。”起初年轻医生叫苦不迭,却在严格要求下快速成长——从一位医生仅能管理1-2名患者,到8名医生高效管理数十张病床,得到了军地患者广泛赞誉。她常说:“要把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肺或一个心脏,再小的细节都代表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放过。我要把这份理念传递下去,为科室奠定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难的发展基调。”如今,她已培养出多批医师骨干,在总医院教学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为战而研:把实验室建在战场一线
“战场上,军医能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救人吗?”一次特殊救援中,李慧灵背着检测设备乘坐小艇登上轮船,颠簸的海面让她萌生了研发便携医疗设备的想法。这一“战场之问”,成为她科研创新的起点。
为破解难题,李慧灵带领团队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地攻关。同事们回忆,那段日子里,她从实验室出来时头发常乱得像“鸡窝”,有人劝她注意形象,她却笑着说:“能医好一个战士,比什么形象都重要。”
时间是生命的刻度,而李慧灵团队的创新,正在为战士抢夺生命时间。战士小马在训练中小指骨折,海水浸泡导致伤口严重感染,体温飙升至39.8度。李慧灵带着新研发的便携式诊断仪赶赴现场,仅用28分钟就明确病原体并精准用药,一周后小马康复归队。卫生所医护人员感慨:“以前送回三亚检测至少要3天,小马的手可能就保不住了。”
在临床诊疗中,李慧灵始终保持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2025年初,一名患者仅有低热症状,初诊考虑普通感冒,但她在正常淋巴细胞中准确锁定了数个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的烽火台,0.5%的波动可能就是早期病症的信号。”最终患者被确诊为“传单”(注:“传单”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简称),因干预及时避免了重症化。
多年来,李慧灵带领团队走遍周边十余座热带岛礁,考察调研海洋环境,研制出可有效防治、快速诊断治疗的系统方案。这些方案经海上演训和一线驻岛官兵试用,效果显著,为卫勤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她还锚定备战打仗需求,研发出战现场感染后快速筛查诊疗设备。期间,她从临床中摸索新技术,遇到难题就向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请教,反复打磨完善。在某部队实战演练中,有战士因吸入战场烟雾导致肺损伤,李慧灵团队用自主研发的设备,仅1小时就完成气管镜快检与精准用药,成功治愈战士,为作战条件下类似损伤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
心系官兵:以医者大爱守护战斗力
“没有上过岛礁的人,很难想象这里的高温、高湿、高盐和强紫外线。”2025年6月底,李慧灵随“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健康送海疆”任务,面对无法靠岸的小岛礁,她和同事们在波涛中换乘小艇,驶向守岛官兵。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战舰、岛礁、丛林、营区,累计救治军民超万人次,其中危重患者千余人次。
热射病曾是威胁官兵健康的“隐形杀手”。2022年某部队野外训练期间,一名战士突发该病晕倒,送入抢救室时已神志不清、体表温度高达42度。“物理降温!快速补液!准备气管插管!”李慧灵带领团队全力抢救,数小时后患者体温下降、意识恢复。半个多月后,痊愈归队的战士在感谢信中写道:“生死时速间,你们为我抢回了生命的曙光。”
在高温高湿的训练环境下,劳力型热射病的病死率可超过70%。为降低热射病死亡率,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慧灵也是专家组的一员。她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积极参与综合救治,利用一切时机为战友们进行热射病防治科普。如今,“热射病防治8-4-6黄金法则”在基层部队的推广应用,已使得部队热射病死亡率从30%降至1%以下。
“最快速的救治,不是120,而是身边的战友。”这是李慧灵常对官兵说的话。一次集训中,她听到呼救声后狂奔过去,对晕倒的战士实施心肺复苏,不到10秒战士苏醒。此后,她下部队时总会亲自示范急救技能,甚至躺到地上让官兵“练手”,直到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本领。
对患者全心全意,对家人却满是愧疚。学科建科时,小女儿刚出生,李慧灵仅休了不到三个月产假就返岗;女儿7岁生日当天高烧输液,她只能匆匆抱五分钟;跨年夜,她带着蛋糕和女儿到科室与患者共度,女儿许愿“希望妈妈明天不上班”时,她忍不住泪目。但丈夫的理解与支持,让她能更专注于工作——丈夫李钢默默承担家庭重任,戏称自己是“全职奶爸兼后勤部长”。
从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将诊断时间从3天缩短至2小时,李慧灵始终以行动诠释“医者仁心”,李慧灵常把自己比作岛礁岩缝里的树——无需沃土,不惧风雨,在高温高湿中绽放芳华。
南海波涛奔涌,见证着李慧灵以仁心为砖、以使命为石筑起的健康长城。她用听诊器守护生命,用处方笺书写担当,在万里海疆书写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答卷。
通讯员 | 汪承丰 赵腾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