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合理防治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定义是化疗后血小板下降,低于100×109/L,同时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临床发生率最高可达30%~40%甚至更高。近期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胸部肿瘤如肺癌、乳腺癌放疗后更容易出现上述血液毒副作用,尤其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的预防较为困难,后果非常严重。放疗引发TCP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放疗产生的自由基对造血干祖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数量下降;其次是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功能,造成血小板功能下降。研究发现,TPO-MPL通路中由于信号传导问题会产生血小板生成素堰塞湖现象。rhTPO对放疗或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有助于自由基的清除、对抗造血损伤;另一方面可促进造血干细胞DNA的损伤修复功能,基于此推测,其对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也可能有效,对神经系统和心脏的修复作用也已经有循证证据。
对于CIT的合理防治,传统做法是输注血小板,但血小板来源困难,其引发的传染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也很常见,反复输注还会带来免疫相关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严重问题。我国2014年已发表CIT诊疗专家共识中,对于rhTPO的应用,共识推荐一旦诊断CIT,首先排除非CIT,同时评估严重程度,如出血且血小板低于10×109/L,应输注血小板并联合rhTPO;无出血,血小板在10×109/L~75×109/L之间,可单独给予rhTPO;无出血,但血小板低于10×109/L,给予血小板输注+rhTPO;75×109/L~100×109/L之间需密切观察血小板及出血情况。
肺癌放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规范
肺癌在我国无论是发生率还是死亡率都处于第一位。随着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早期预防、早期诊治非常重要。要强调科普宣传,以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美国近30年来,肺癌发生率已经降低10%,死亡率也有大幅降低。我国在降低吸烟率及大气的控制上都任重而道远,这也是能降低肺癌发生率的重要举措。
在临床,我们也确实看到肺癌放化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较多。很多化疗药物如长春瑞滨、吉西他滨、顺铂等都易引发血小板减少,而这些药物也是肺癌患者的常用药物。此外,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很高,而血小板减少症最严重的后果是脑出血。临床需更多关注并给予处理。
临床对于CIT,要有促红的理念,进行预防性治疗。国外有研究将TPO在化疗前应用,及早刺激巨核细胞,值得尝试。临床前研究发现,TPO可刺激及保护造血干细胞,防止其凋亡,化疗前应用是安全的。在剂量方面,TPO的应用有量效关系,对于体重较大、药代动力学特殊的患者,标准剂量可能不足,临床应考虑根据患者情况而应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盛立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