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Intensive chemotherapy versus standard chemo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perable,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based on integrated mRNA-lncRNA signature (BCTOP-T-A01):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对于依据整合mRNA-lncRNA特征划分的高危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强化化疗与标准化疗的对比研究(BCTOP-T-A01):一项随机、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IF(2024):93.6]
通讯作者:邵志敏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24年10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王中华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名为“BCTOP-T-A01”的研究成果证实:基于肿瘤医院自主研发的“多基因模型”,针对有“最毒乳腺癌”之称的三阴性乳腺癌,采用“蒽环紫杉”序贯“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精准治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超过10%,改变了传统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化疗“千人一方”的局面。这项研究成果于2024年10月24日,在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正式发表,影响因子高达93.6分。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因其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相较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治疗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极高的异质性,可以进一步被细分。在临床上也发现,虽然三阴性乳腺癌整体预后欠佳,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更精准的治疗策略亟待探索。
然而,当前乳腺癌研究领域缺乏经过临床队列验证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特异的工具或模型,来精确预测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实现患者的风险分层进而开展个性化精准治疗。这也导致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只能沿用传统的“千人一方”的治疗方案。因此,迫切需要一个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的模型,来优化三阴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方案。
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基于全转录组表达谱,自主研发构建了由5个RNA组成的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后简称“多基因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划分为高危和低危复发风险组。这也是国际首个三阴性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化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基因模型开辟了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新篇章”,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研究团队基于该模型,持续开展临床研究,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让患者获益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基因模型”的预后效果并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邵志敏教授领衔临床和转化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BCTOP-T-A01”的临床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中华教授介绍,“BCTOP-T-A01”临床研究依托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开展检测,由复旦肿瘤乳腺外科领衔全国其他六家中心具体开展协作临床研究。历时七年多,团队完成504例患者入组临床试验,入组患者均为接受根治性手术后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
根据实验设计,研究团队依据入组患者的多基因模型检测结果,分为高危、低危组。其中,高危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接受强化或标准方案辅助化疗:强化组患者接受4个周期“多西他赛+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4个周期“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4个周期“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4个周期多西他赛”方案。低危组患者同样接受标准方案化疗。
研究显示,经过中位45个月的随访,高危患者接受强化治疗组3年无病生存率为90.9%,显著优于标准治疗组的80.6%,绝对获益达到了10.3%,显著降低高危患者49%的疾病风险。其中,强化治疗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92.6%)也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83.2%),可以降低高危患者50%的复发风险;此外,低危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90.1%对比80.6%)、无复发生存率(94.5%对比83.2%)和总生存率(100%对比91.3%)均优于接受相同标准化疗方案的高危患者。
“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多基因模型指导的精准化疗方案让高危患者生存率提升超过了10%,低危患者的生存率提升也接近10%!”邵志敏教授说,“显著提升高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同时,该治疗方案安全性可控,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体现出该方案的更多优势。”
王中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前瞻性验证了三阴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指导精准化疗和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化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有力工具。
据介绍,早在10年前,邵志敏教授便领衔团队开始致力于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难题。自主研发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建立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开拓性的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分子亚型,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将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提升3倍。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将研究思路拓展至其他乳腺癌亚型,形成了成熟的研究理论体系,大幅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产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科研成果专利转化。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更加精准和更有效,此次‘BCTOP-T-A01’研究的可喜成就,体现了系列研究从基础到临床的有效转化与衔接,为提升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疗效、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邵志敏教授说,“该‘多基因模型’依托复旦肿瘤精准肿瘤中心开展临床检测,相关技术成果目前已经具备落地以及广泛推广的可行性,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提升患者的治疗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江一舟教授表示,“BCTOP-T-A01”也是邵志敏教授牵头成立的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开展的首个临床研究。多中心的合作模式和重磅成果,有力印证了“BCTOP”成立的宗旨——“基于精准医学理念,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广转化研究平台,开发新型药物和技术,最终提高我国乳腺癌诊治水平和国际地位。”
基于“BCTOP-T-A01”的研究结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准备开展针对模型预测的低危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降阶梯治疗。在不久的将来,“BCTOP”将向国际学术界不断交出亮眼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国答卷”,以更多中国原创方案造福全球广大乳腺癌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博士生导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
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