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从突击接种,到规划免疫——实现“3个85%”,用数字见证我国免疫规划40年

2018-07-0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疫苗 免疫规划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尚不具备大量生产疫苗的条件,疫苗供应不足,天花等传染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国家非常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由于当时还没有健全的冷链系统,传染病的防控主要通过春季或秋季开展的突击接种来实施。1950年10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在全国推行天花疫苗的免费接种,开展种痘运动仅仅7年后,中国就消灭了天花。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展了结核、霍乱、鼠疫、伤寒、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的疫苗突击接种运动,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那个时期,我国流行病防控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EPI)的概念,支持各成员国通过及时免疫接种、有效监测和加强常规免疫规划来防控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与支持之下,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并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由此开始拉开了全国普及计划免疫的序幕。

■实现“3个85%”目标背后的故事

  • 国内动员、国际支持、科学管理

1978年,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全面开展,卡介苗、脊灰、白百破、麻疹是当时纳入计划免疫接种的4种疫苗。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提高疫苗接种率、动员群众、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成为当时各级卫生部门的主要工作;同时,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国际组织和友好国家在免疫事业方面也给予我国支持,使得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黄金时期。

不同于此前的以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为目标,计划免疫阶段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级行政单位实现85%的疫苗接种率,“这对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差异较大的我国来说,并不容易,”国家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科学家王华庆教授说。

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之下,我国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实现了省级和县级1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85%的目标,实现了全球儿童免疫接种的目标,我国传染病发生率、疫苗可防控疾病的发病率也因此显著降低。到了1996年,我国乡级1岁儿童疫苗接种率也达到了85%。中国在免疫接种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我国颁发儿童生存奖银奖(Silver Medal for Children's Survival)。

除了3个85%目标的实现,我国计划免疫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性成就是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随着大规模免疫接种和根除脊灰活动的开展,脊灰病毒传播被阻断,小儿麻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自1994年最后一例脊灰病例被报道后,我国再没有本土脊灰病例发生,到2000年,全国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 在4℃低温下保持高效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免疫事业发展滞后主要是由于免疫卫生人员缺乏、管理落后、疫苗覆盖率低以及疫苗接种效果极不稳定。“当时,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冰箱和冷藏车,农村诊所也没有储存疫苗和生物制品的冷藏设备,我们只能在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突击接种各类疫苗,这为传染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王华庆教授介绍。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冷链运输技术传入中国。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WHO的帮助下,由冷藏室、冷藏车、冷藏箱、冰箱和疫苗运输车等组成的疫苗冷链系统在我国被建立起来,用于储存和运输疫苗。1981年12月,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启动疫苗冷链合作项目,首先在湖北、广西、云南和四川开展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资金,通过我国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努力,冷链覆盖率迅速提高,疫苗从生产出厂、贮存运输到分发使用,始终可以保持在4℃以下贮藏和运输,确保了疫苗的高效价。

冷链技术的应用使疫苗科学接种程序得以实现,以往的每年一次突击接种变成了每年多次的定期接种,有效提高了疫苗的接种质量。

3.jpg

图 1983-2011年我国1岁儿童全程免疫接种率

(图片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站,资料来自2012年《儿童免疫覆盖率联合报告》)

■我国免疫规划事业的伟大成就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工作之一。自1978年起开始实施EPI,40年来,我国免疫规划制度规范不断健全,服务体系逐渐加强,经费投入持续加大,疫苗品种适时调整更新,通过政策、技术和实践3个层面的预防接种策略,疫苗接种率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目标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 从“6苗防7病”,到“14苗防15病”  

2001年,原国家卫生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通知》,于2002年起实施,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从此进入免疫规划阶段。此后,乙肝发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数据显示,我国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06年的0.96%,到2014年这个数字进一步降至0.32%;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到1%以下,被WHO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伟大成就”。

2007年,我国进一步积极规划,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通过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从过去的“6苗防7病”升级成“14苗防15病”。这简单的数字变化意味着我们要克服更多困难:扩大免疫规划后,疫苗种类和数量成倍增加,需要投入更多冷链设备,预防接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幅增加,需要的财政投入也进一步加大。

持续的投入总会换来令人欣慰的成绩:2012年,我国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2017年,我国麻疹发病率降至4.3/100万,风疹发病降至1.1/100万。

  • 免疫接种信息化覆盖率95%  

2004年,我国开始了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逐渐构建了疫苗信息、预防接种信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冷链设备信息4大管理系统。目前,以全国乡镇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27个省份完成了省级平台建设,实现与国家平台联网。如今在我国,预防接种全过程可以被严密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我国建立了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并实现全面覆盖,这促使我国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WHO对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为我国疫苗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相信,随着国产疫苗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中国的疫苗将被输送到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免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的免疫事业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免疫事业大事记

1978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开展冷链建设

1986年: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1998年:将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性脑脊髓炎(流脑)、乙肝、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正式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2000年:通过WHO证实,实现无脊灰目标

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五苗)

2005年: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07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扩免后可预防的传染病总数增加至15种

2011年:中国疫苗监管系统获得WHO认可,《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发布

2012年:中国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2013年:国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首次通过WHO 预认证

2014年:中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通过WHO再评估

2015年: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本文由 刘金 徐嘉惠 整理)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刊载于《中国医学论坛报》7月12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获取特刊珍藏版请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20元包邮。

微信图片_20180707195812.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