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脏猝死而死亡,在全球多数地区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仍低于10%。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心脏猝死存活率可以达到80%。大约一半的心脏猝死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首发表现。
针对这一问题,近日Lancet心脏猝死相关委员会,汇聚30位国际专家发表了降低全球心脏猝死负担的多学科行动倡议。
据估计,全球每年发生400万~500万例心脏猝死。心脏猝死占所有心源性死亡的一半以上,占总死亡率的20%。男性心脏猝死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的两倍。
心脏猝死最常发生在家中,公共场所心脏骤停通常占较少比例。高达半数病例中心脏猝死未被目击。
倡议指出,预防心脏猝死难度很高,因为风险预测能力较低,针对心律失常解决方案也不充分,尽管复苏策略有实质性的发展,但仍需加强社区干预与急救系统的组织。
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貌似“正常”的居民
文章称,尽管有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猝死风险最高,但从绝对人数来看,这些人反而属于少数。
大多数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普通人中,也没有心脏病(见下图)。
猝死的流行病学(有心脏病患者风险高,但基数小;普通人群虽然风险低,但基数巨大,发生心脏猝死的绝对人数较多)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最新分析也发现,我国超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为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评分其实属于低中危人群。
文章指出,在没有心脏病史的普通人群中预测心脏猝死任务艰巨,有效解决心脏猝死有两个关键环节:预防和复苏。
对于预防,一方面,需要针对有潜在结构性心脏病或心电疾病患者防范心律失常,另一方面应关注心血病的零级预防,这有助于降低人群水平的心脏猝死发生率。
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心脏猝死的潜在可改变的因素。对零级预防的重视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在年轻时测量血压、体质指数和吸烟状况,从长远来看可能会降低心血管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曾指出,中国应以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为抓手,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体系。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实施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为目标的“零级预防”。
心血管病筛查无证据
预防心脏猝死的策略最好是识别患有亚临床心脏病,或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居民,以便在心脏猝死发生前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心血管病筛查可以降低死亡率。大多数风险因素,包括遗传、临床因素和心电图异常,都不足以证明需要使用干预措施。
美国不建议通过静息或运动心电图对低风险人群进行筛查。筛查可导致焦虑、贴标签和进一步有创检测,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影响医疗保健系统和资源。
室性心律失常的识别、预防和治疗是研究重点
心脏猝死研究的难题之一是无法在研究中获得清晰、一致的分类。“猝”表示“突然”,指的是死亡方式,而不是一种特定的心脏病。该命名法隐含的假设是,突然死亡是由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
因此,识别、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策略,应能有效降低心脏猝死和心脏骤停的死亡率。
在流行病学和观察性研究中,发生在1小时内的死亡,被认为是心脏猝死,其心律失常起源的可能性很高。
但基于尸检的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猝死发生在场可能有非心律失常原因。相比之下,存活到入院和出院的患者更有可能为心律失常(90%)。
冠脉疾病相关心脏猝死可以通过(1)急性缺血引发多形性室速或室颤;(2)继发于先前梗死或慢性缺血的瘢痕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两种机制间有重叠和相互作用。
在年轻患者中,离子通道病和非缺血性结构性心脏病较为常见,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半数心脏骤停有预警症状
约一半的心脏猝死患者在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报告心脏骤停前的警示症状。
大多数人不会呼叫救护车,但呼叫急救系统的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心脏猝死发生前的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并立即采取手段是可能的。
佩戴可穿戴式动态传感器,根据心肌缺血或梗死的ST段或T波变化提供心电变化,以及短心律失常情况,并根据地理定位功能,可以及时获取信息,结合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数据解释自动化,对于预测和救治心脏骤停的模式正在探索。
心脏磁共振评估瘢痕有潜力
左室射血分数仍然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最常用的风险分层指标。
使用心脏磁共振(MRI)或其他成像技术来检测瘢痕负担和类型,已成为重要的风险标记,与仅用左室射血分数相比,有可能更准确预测心脏猝死风险。
若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中没有瘢痕,表明患者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风险较低。缺血性心脏病的瘢痕负担和特征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22年,磁共振瘢痕评估已被纳入心脏猝死风险评估指南,结合左室射血分数,可以更精细地描述心脏猝死的基质。
对于易损斑块,文章认为与心梗风险增加相关,但不一定与心脏猝死相关。并非所有易损斑块破裂都会导致心肌梗死,也并非所有心肌梗死都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还需要更好地了解从易损斑块到心律失常易损性的机制。
ICD效果需要重新验证
大量随机试验已经显示了ICD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益处。但随着多种治疗心衰的药物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出现,需要在现代临床背景下重新验证。
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左室重塑、防止心衰恶化并提高生存率,或许也可降低心脏猝死风险。
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抑制心律失常,可减少多种心脏疾病中的心脏猝死。SGLT-2i在射血分数降低和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并且与降低新发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关。
他汀类药物对心脏猝死可能有益,因可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相关的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目前仅适用于治疗室速、降低ICD放电和住院风险,但不能提高生存率。相反,识别和消除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发因素,例如作为延长QT或诱发心动过缓的药物,很重要。
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部分临床情况下消融可以预防心脏猝死,如室早相关的特发性室颤和室早诱发的心肌病。
建立心脏骤停医疗团队
文章认为,对于猝死的救治,心脏猝死事件可包括事件前、事件期和事件后三个连续的阶段。需要发展专门的心脏骤停医疗团队,以开展心脏猝死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全球建立人群为基础的心脏猝死注册研究,以推动研究并影响公共政策决策。
除了制定中期或长期的预防策略外,还应该开展针对短期预防策略的研究,以在事件发生前数分钟、数小时和数天内预防心脏猝死。
遗传和社区防治
应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基因检测的获得途径,以便更好地识别高危人群以及发现新的疾病机制。
此外,还应重点研究心脏猝死风险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以明确新的治疗目标以及向精准医学迈进。
文章还指出,应加强对疑似心脏猝死患者(尤其是50岁以下人群)尸体解剖工作,死亡后影像学可能有助于提供识别心脏猝死信息。
区域化的救治系统也是必要的,以确保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适当分诊。
在社区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及少量多次的心肺复苏培训,也有助于提高社区救治意识和反应。
对于心脏骤停存活者的生物学、神经学和心理学变化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助于促进患者及其家庭开展有效的康复,重返正常生活。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心房颤动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丨心电图识图技巧与读图实战
颈动脉斑块患者LDL-C水平<1.8 mmol/L,他汀类药物可否减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