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东教授专访:破解医工转化困局,从临床“金点”到产品落地,临床医生要勇于创新,加强合作

2025-11-13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banner.jpg

2025年11月7—9日,中华医学会2025年消化内镜学年会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采访了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编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王东教授。王东教授分享了其对本届消化内镜年会的深刻印象,阐述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的独特价值与发展前景,并深入探讨了当前医工转化面临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video


内镜年会人气爆满,课程统一,参会人员收获颇丰


对于本次消化内镜年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场人气爆满,参会专家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场人数已超过1万人。这充分体现了消化内镜学年会在广大医生心目中的分量,我们正是被年会的权威性与先进性吸引而来的。

第二个感受是,各类课程的设置相比往年有较大改进。以往的讲课并未给专家严格设定题目,但本次会议的组织者从全局高度进行统一规划,为各位专家分配了其各自擅长的任务。因此在听课时能感觉到,整个课程体系非常系统且前沿,使大家收获颇丰。由此可以看出,自金震东主任委员上任以来,学会工作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与进步。我们相信在金主委的带领下,本届委员会能够做得更好,为中国的消化内镜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NOTES优势独特,前景光明,值得开展


本次大会指派给我一个关于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规范化培训的讲课任务。我认为,内镜医师有必要重新认识NOTES。目前临床上可能存在为了创新而创新,或盲目跟风的情况,导致许多人对NOTES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实际上,NOTES具有诸多独特优势,例如手术通路最短、组织破坏最少,因此是创伤最小的操作。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它既能切除病变,又能保留器官功能,对患者的远期并发症预防和提高生活质量都非常有益,这些是其他手术无法替代的。

因此,NOTES并非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替代技术,而是一种进化操作,其拥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医生开展。但NOTES的发展与诸多条件密切相关,比如器械方面。与腹腔镜相比,NOTES的器械操作更为困难,需要通过内镜平台操作,而内镜的活检管道又细又长,许多复杂器械难以胜任该任务。这就要求器械既要体积小,又要功能全,该要求导致研发难度相对增大。这不仅与基础工业、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也涉及众多前沿技术。在解决这些技术瓶颈之前,NOTES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无须发展NOTES。事实上,大家正在默默为NOTES做出许多贡献,尤其在技术方面。例如,当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发展得很好,这对于NOTES的术中缝合、视野暴露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尽管NOTES面临诸多困难,目前进展也比较缓慢,但作为软镜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高峰,前景十分光明。


医工转化:临床医生要勇于创新并强化团队协作


11月8日,中国医学论坛报主办了“巧思‘镜’取 智‘汇’转化——临床金点消化器械创新转化交流会”。与会期间,国内医生展示了诸多针对消化内镜领域共性临床难题的巧妙解决方案。这些难题虽为全球同行所共有,但因我国患者基数大、操作复杂度高,加之医生思维活跃,催生出一批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金点子”与优质解决方案。

就医工结合与成果转化而言,当前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但也并非尽善尽美。我国产业链条完整,医疗器械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已建立起一定竞争力。然而,如何有效对接医生的创新灵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瓶颈。医生常拥有优质创意却缺乏转化路径,因此我建议临床医生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勇于创新,二是强化团队协作。如今,仅靠医生个体难以完成从专利撰写到转化的全流程,必须依靠包含专利、法律与转化专员的复合团队。

将优质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推广应用于临床,仍面临诸多挑战。我认为,首要任务是从真实临床场景中识别关键问题。这要求医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更应始终保持创新意识——创新并非专家专属,每一位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都应深入思考:若再次面临类似情境,是否有更优对策?这既关乎当前诊疗的安全与效率,也决定着未来类似问题的解决质量。因此,“创新意识”应成为临床医生的基本素养。

另一方面,医企之间仍缺乏高效沟通的平台。多数企业仍以仿制与跟风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依赖价格竞争,缺乏长期竞争力。因此,构建一个能够衔接医生创意与企业需求的协同平台,推动“金点子”向成熟产品落地,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创新转化交流会:搭建医工合作新平台,从“随机合作”到“精准对接”


在筹备“巧思‘镜’取 智‘汇’转化——临床金点消化器械创新转化交流会”之前,我认真思考并系统梳理了此次会议的创新之处。以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临床医生大多依靠随机的方式进行转化,很多医生几乎与所有消化内镜领域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都有过沟通与合作,但总体合作并不愉快。

在11月8日的会议上,我们成立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消化科技创新转化专家组”,其中有两位专家提出了相关问题。医生对企业的抱怨主要集中在战略眼光不足、操作不规范,以及在收入分配不均导致医生利益受损的问题上。临床医生对此也经常产生较为不满的情绪。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面临困扰:合作医生的专利可能仅是一个想法,其成熟度、产品转化价值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加之试制、注册均须投入大量经费,合作专利是否值得其前期投入也是问题。即使双方需求都很强烈,但合作时也会怨声载道,亟需一个协调机制。

创新转化交流会正是试图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在医生端,我们将协助医生评估其专利的创新价值与不足之处,帮助医生将好点子转化为知识产权;在企业端,我们也替企业提前进行筛选,从众多专利挑选出其中具有高价值、高质量的部分。这对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与产业化至关重要。

当然,该平台目前尚处起步阶段,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首要挑战在于如何将构想转化为可持续的运行模式。尽管前路困难不少,但该模式在理论上已被验证可行。因此,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我们必须将平台与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



中国医学论坛报马释然整理,感谢王东教授审核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