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Ann Med|用于声门上气道麻醉的新技术,有效、简便且安全!

2024-04-16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Modified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traditional posterior approach for ultrasound-guided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block in awake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


发表期刊:Annals of Medicine [IF(2022):4.4]


通讯作者:朱涛、陈果


第一作者:黄麒媛、华玉思


主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推荐理由


该项目首次提出用于声门上气道麻醉的超声引导下经前路喉上神经阻滞技术。通过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该技术提供的清醒插管条件不劣于传统经后路技术,另有操作简便性和安全性优势,为实施改良喉上神经阻滞技术提供了临床证据。



研究解读


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和本团队前期荟萃分析均提示,气道神经阻滞技术较表面麻醉技术具有提供更优插管条件、更短插管时间和更高患者舒适度的显著优势。其中,超声引导下经后路(经双侧甲状软骨上缘)喉上神经阻滞可提供声门上气道麻醉并开放声门,但该技术存在操作复杂、可能损伤喉上神经、喉上动脉等风险。本研究提出超声引导下经前路喉上神经阻滞(经颈前正中线),仅需一次穿刺,即可阻滞双侧喉上神经。因此,本研究基于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超声引导下经前路喉上神经阻滞能否提供不劣于经后路法所提供的插管条件,并评估其是否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的优势。


由于目前尚无临床研究探索超声引导下经前路喉上神经阻滞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效果,且该方法属于本院新技术,故本研究筛选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普外科择期手术的非困难气道患者,以控制受试者风险。本研究对数据收集者设盲。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气道麻醉方案:超声引导下经前路喉上神经阻滞和环甲膜穿刺,传统组气道麻醉方案:超声引导下经后路喉上神经阻滞和环甲膜穿刺。随后在可视喉镜下进行清醒气管插管。主要结局指标为达到可接受插管条件的患者比例,非劣效性界值为-4.8%。


结果显示,在104名受试者中,改良组的受试者达到可接受插管条件的患者比例(52/52;100%)和传统组(51/52;98.1%)相比呈非劣效性。此外,改良组的受试者的气道麻醉时间更短(改良组:194.4±66.5s对传统组:233.7±105.2s,P=0.03);围插管期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氧饱和度更平稳。两组受试者的插管时间、首次插管成功率、主观舒适度评分、围插管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经前路喉上神经阻滞是一种具有声门上麻醉效果、创伤较小、简便易行的气道神经阻滞技术,未来可作为清醒气管插管的气道麻醉方案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专家点评


清醒气管插管是麻醉医生安全处理困难气道所必需的重要技能,其中,可靠且完善的气道麻醉实为重中之重,其与插管条件、患者舒适度和配合度关系密切。目前,清醒气管插管的声门上局部麻醉方案包含表面麻醉和气道神经阻滞两大类。


已有大量研究提示,气道神经阻滞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优于表面麻醉。其中,喉上神经阻滞(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block, SLNB)不仅可以实现舌根、会厌和声门裂上方的喉黏膜感觉阻滞,有效抑制气管导管置入时引起的呕吐反射,还可以阻滞环甲肌的运动,使声门开放。因此,SLNB常用于为清醒气管插管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


超声引导下经后路SLNB的临床应用受限于两大劣势:1)操作有创性:患者要忍受两次在颈部甲状软骨两侧上缘的针刺操作,或将导致额外焦虑与不适;2)定位精准度欠佳:喉上神经十分细小,超声下显影较困难,只能通过两侧的喉上动脉间接定位,故经后路SLNB有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


国内外目前尚无关于单次注射即可提供良好插管条件的经前路 SLNB 技术的临床验证。近十年有部分团队尝试从更靠中线的位置进针、多样的进针角度和不同的注药方向,但多为病例报道,缺乏更高级别临床证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首次提出超声引导下的经颈前正中线入路,并发现将甲状舌骨膜上间隙定为注药靶平面可能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及一致性。与已发表的各类入路相比,本研究的超声引导下经前路SLNB可能具有注药平面精准化、进针深度一致化、药物扩散可视化的优势。


该项目结果提示超声引导下经前路 SLNB的临床有效性不劣于超声引导下经后路SLNB,并可能具有更高的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未来本团队将尝试在困难气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前路 SLNB,以从多角度评估该技术在各类应用临床场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介绍


朱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jpeg

通讯作者
朱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围术期应激风险评估与临床决策创新单元主任、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医。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海南省三亚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学科主任,中华麻醉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麻醉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专家。长期从事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信息化与大数据库构建和分析、老年围术期脏器功能监测和保护、麻醉技术研发与产品转化研究。主要从事普外科手术、肝移植手术、日间手术及手术室外麻醉的管理及相关临床、科研工作。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负责医学院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麻醉和复苏、休克、麻醉药理等的教学。担任《中华医学英文版》《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image.png
通讯作者
陈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超声学组秘书,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副主委,STAR麻醉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四川省医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审稿专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32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38,总引用次数239次;参与编写学术著作及国家规划教材6本,总计21万字;授权软著2项。曾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专业奖项8项;实现成果转化近200万元,获“华西医工十大进展”,研发成果纳入四川省医疗服务项目。


image.png
第一作者
黄麒媛


医学硕士,现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1年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曾获国家奖学金、四川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优秀住院医师、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项。研究方向为围术期气道管理,硕士期间参与多项院内创新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共9篇。



image.png
第一作者
华玉思


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主要钻研急、慢性疼痛及相关机制研究。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委会麻醉超声学组秘书,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痛症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女医师协会青年委员及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EMT)四川预备队员。参编《摩根临床麻醉学》《摩根临床麻醉学病例精选》等书籍,发表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7篇,发明专利1项。




团队介绍


团队长期致力于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研究工作,围绕围麻醉手术期诊疗的重大需求和麻醉学科长期限制性的共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该研究团队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麻醉和镇痛药物作用机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机制、麻醉医疗信息化建设、数据挖掘、智能化镇静镇痛、老年麻醉与围术期风险评估预警和智能决策支持领域等方面的临床和转化研究。研究团队现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80余名,目前在读研究生14人,在站博士后5名,成员获得多项国家级项目、多项重要荣誉和奖项,累计发表 SCI论文140余篇文章,主要发表在Anesthesi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