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 刘铮
急性胰腺炎会出现休克,容量下降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也会出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升高,引起高凝状态,出现血栓形成和局部循环障碍。
凝血异常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肾素系统的激活有关。
门静脉是一条短而粗的静脉干,平均长6.8 cm、宽1.3 cm,多是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脾静脉紧密毗邻胰体尾部,外源性压迫、炎症导致的血管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因素可引起门静脉栓塞。
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检查时,应关注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等的状况,及时行
尤其是对于纤维蛋白原升高的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更易导致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但也有研究认为,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无明显关联,局部炎症程度与假性囊肿的压迫才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我们先来看看看指南怎么说?
急性胰腺炎后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及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的处理如下:
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3%,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脾脏和肠道坏死等。
血栓形成与胰腺坏死位置和程度有关。有研究者发现,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后,抗凝治疗并未提高血管再通率,反而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因此,不建议对急性胰腺炎后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治疗。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又称左侧门静脉高压,多由急、慢性胰腺炎导致。
多数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无明显临床表现,可随访观察。
少数患者表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除对症止血治疗外,积极处理胰腺原发疾病是治疗的关键。
对反复出血者,可考虑行脾切除术。
对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可行脾动脉栓塞或脾切除术。
【推荐意见26】
急性胰腺炎后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常见,可表现为左侧门静脉高压症状,不需要抗凝治疗(证据等级:低;推荐级别:一般性推荐)。
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病因急性胰腺炎抗凝血治疗的建议不同,参考相关共识与指南执行。
溶栓和抗凝治疗为急性胰腺炎伴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的主要非手术治疗措施,新近发生的血栓一经确诊后,应立即采用溶栓、抗凝治疗,以预防肠坏死。如已发生肠坏死,则应切除坏死肠管。
溶栓通常采用尿激酶,常规用量25万U,2次/d,静脉滴注;抗凝通常采用低分子肝素0.4 ml,2次/d,皮下注射。
上述用药一般维持7~10 d后口服华法林与肝素重叠使用3 d,再单独口服华法林维持治疗.其间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使其维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
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观察及用药调整。直至患者症状消失,门静脉系统显影良好后停止用药。
文献报道,抗凝治疗可使80%以上患者出现完全或广泛性再通,推荐抗凝治疗至少维持6个月。对于合并脾功能亢进或
来源:急诊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