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基
础
定
义
生活里,腹痛、腹泻是再常见不过的消化道不适,多数人会归咎于吃坏肚子、普通肠胃炎,或是肠易激综合征。可要是这些症状反反复复,做了血常规、粪便常规、胃肠镜等检查,却始终查不出明确原因,吃了常规药物也没效果,就得警惕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罕见病——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核心特征是胃肠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异常聚集、浸润,进而损伤胃肠黏膜、影响胃肠功能,属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EGE的病例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但由于它的症状没有明显“特殊性”,和很多常见消化道疾病相似,临床上平均要花3.6年才能明确诊断,不少患者反复辗转,饱受病痛困扰。
目前EGE的具体病因还没完全研究清楚,医学上认为它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过敏”和“免疫异常”是重要的潜在诱因:
对部分EGE患者,尤其是儿童来说,食物过敏是重要诱因。比如对牛奶、鸡蛋、小麦、海鲜等食物过敏,避开这些食物后,腹痛、腹泻等症状会明显减轻,可一旦再次食用,病情就可能复发。
约有45%~63%的EGE患者,同时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这说明过敏体质的人患EGE的风险可能更高。
研究发现,EGE患者体内的CCL26、IL5、IL13RA2等基因活性异常升高,这些基因会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向胃肠道聚集、激活,可能增加患病概率。
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肠道内某些菌群的异常与EGE相关。比如链球菌属、孪生球菌属数量增多,可能和活动性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有关;纤毛菌属的异常,则可能与嗜酸细胞性胃炎存在关联。
孕妇在孕期出现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婴儿时期使用过抗生素,都会提高EGE的发病风险;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也可能与EGE发病率上升有一定关系。
EGE的症状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典型表现”,症状的轻重和具体类型,主要取决于胃肠道的受累部位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的浸润深度。临床上通常根据浸润深度,将EGE分为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不同类型的症状差异明显: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长期可能出现体重下降|部分患者会因胃肠道少量出血,逐渐出现贫血;皮肤可能出现湿疹、荨麻疹等过敏表现;如果病变范围广,会影响小肠吸收功能,导致蛋白质丢失,青少年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成年女性可能出现继发性闭经。
幽门或肠梗阻相关症状,比如剧烈腹痛、频繁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常规用于缓解胃痛的抗酸药、抗胆碱药,对这类症状基本无效,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最典型的是“单纯性腹水”,患者会感觉腹部明显隆起、腹胀严重,按压时可能有轻微压痛;少数患者可能同时出现胸腔积液;通常还会伴随黏膜型或肌层型的症状,比如腹痛、腹泻。
除了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不适,比如经常感觉疲劳、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熬夜、压力大”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
EGE的诊断不能只看症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多项检查结果,并且严格排除其他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才能最终确诊。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IgE,粪便检查,血液生化,过敏原检测,腹部超声,CT及内镜检查(非常关键)。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肠镜)能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比如是否有红斑、充血、糜烂、溃疡、狭窄等,但这些表现不是EGE独有的,不能仅凭内镜结果确诊。必须取胃肠道黏膜组织做病理活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才是确诊EGE的关键。
EGE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预防并发症,同时尽量减少药物副作用,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调整:
饮食治疗是EGE的首选方案,尤其适合过敏相关的患者,能从源头减少诱因,且没有药物副作用。
如果饮食疗法效果不好,或患者病情较重、无法坚持饮食控制,就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具体用药剂量及方案请咨询医生。
对于轻中度患者,或对激素不耐受的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作为辅助治疗,能帮助减轻过敏反应,缓解症状。
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依赖激素,或激素副作用明显,可加用免疫调节剂,帮助减少激素用量。
只有当EGE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幽门梗阻、肠梗阻,且通过药物、饮食等内科治疗无效,出现剧烈腹痛、呕吐不止、无法进食等情况时,才会考虑手术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术后EGE复发率较高,通常还需要继续用药物维持治疗,防止病情反复。
EGE虽然罕见,但并非“无药可医”“无法诊断”。如果出现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常规检查和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本身有过敏体质或合并过敏性疾病的人,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尽早完善内镜和病理活检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EGE的治疗需要“个体化”,饮食疗法是基础,激素是重要的缓解手段,后续可根据病情进展,选择抗过敏药物、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多数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
来源丨浙医二院消化内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