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不挣钱”的重症医学科不可以不存在

2022-12-19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儒亮时评】国难思良将,但两手空空的,没有专业支撑,即便良将也难以作为。妥当应对新冠疫情,重症医学科,是最强专业支持,也是最具信心的支撑,不能缺。把建设重症医学科摆到决策日程之中,加快推进,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2-12-14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印发《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该方案特别提出:“县级医院是三级医院的,应当加快完成综合ICU监护单元建设和升级改造,确保用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各类重症患者治疗的综合ICU床位数量不少于本院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4%,且各重症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

ICU的规范名称是重症医学科,是医院内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地方,其规模大小与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一家医院医疗重症患者的能力。

上世纪90年代,ICU开始在国内各大医院普及。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确定了重症医学科是专门的诊疗科目,并明确要求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且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重症医学科里,病人一天花费万儿八千是稀松平常的事。由此推理,重症医学科应该是个很赚钱的科室,这些年应该红红火火才是啊,但为什么如今却需要有关部门以文件的形式来要求发展呢?

我们不妨来先算个经济账。为了提高抢救的能力,重症医学科配备许多急救设备,比如呼吸机、监护仪、血滤机、体外循环机、超声诊断仪、各种输液泵,可以调定特殊体位的床位等。基本上,要建一个一般设置的重症医学科,没有小两千万元的投入是很难设置下来的。所以,重症医学科的起步门槛就很高。

按照三级医院的建设标准,基本要求是500张床以上。那么按照4%的标准,重症医学科的起步床位应该是20张床,其人员配比又是医生和床位的数量比是1∶1,护士和床位的数量比是2.5∶1以上,也就是说一家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最低配置也需要70人。而医护人员总有结婚休假生孩子的情况,人员的实际配备还要多一些。这意味着重症医学科有极高的人力成本。

重症医学科作为抢救重病人的场所,不可能总是满满当当,因此对重症医学科的考核床位使用率是75%,也就是说,一家三级综合医院配备的最小规模的重症医学科,每天治疗15名左右的重病人是比较合适的。可是这能带来多少收入呢?按照比较高线的平均数1万元左右计算,一个重症医学科的月流水收入在450万元左右,但真正的利润率可能也就20%左右,人均不到1.5万元。医院为重症医学科投资上千万元,组建一队庞大的精兵强将,再算上设备的折旧,却见不到什么效益。

医院不是商业机构,重症医学科可以不挣钱,却不可以不存在。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各综合医院也都把重症医学科作为重要部门,只是规模一般都不太大。一些大的综合医院好一些,因为这些医院有大量的规培和进修人员,人力成本只是自己工作人员的一半,加上重病人多,发展起来更加容易。对于体量不大的医院,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患者,另一方面人力成本完全需要自担,因此发展不是十分理想。

目前,基于应对新冠重症可能出现的资源不足问题,管理部门对各三级医院,特别是县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规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但是,提高医院救治重症患者的水平,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包括就医护人员的职称职务晋升和工资绩效出台有特点的倾斜或补贴政策,让更多的医院愿意发展重症医学科,让更多的医护愿意成为其中一员。

(作者系重症医学科主任)

郑山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钟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