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导致糖尿病的5大高危因素,你是否存在?我们如何去控制?

2021-12-31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作者: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这是一位44岁女士的糖耐量试验结果:空腹血糖12.0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1.2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


糖耐量试验是糖尿病的确诊试验。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是3.9~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7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mmol/L,符合其中一点就诊断为糖尿病。


上述这位患者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非常高,糖尿病的诊断非常明确。


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是空腹水平5倍左右,她空腹胰岛素正常,但餐后2小时胰岛素是空腹水平的3倍,胰岛素有分泌,肯定是2型糖尿病,但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分析病程不短了。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超过9%被认为是严重的糖尿病。从结果看,她近3个月的血糖一直都很高。


她说她母亲有糖尿病,她担心遗传,生活、饮食虽不是那么严格控制,但也比较在意,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糖尿病呢?


她身体微胖,年龄不算大,这么严重的糖尿病确实值得深思。


我们常说的糖尿病90%都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有分泌,有的分泌量还很高,但与需求相比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机制。其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绝对不是单纯的吃或者肥胖的问题。


概括起来,糖尿病的发生有5大危险因素:


1、遗传

通过对2型糖尿病的家族分析发现:当父母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40%;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70%。有一位父母或同胞兄弟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6倍。


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一方面是一家人在基因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包括一家人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与环境。因此,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多基因遗传病。


微信图片_20211228104902.jpg


2、年龄

人过中年,胰岛素的受体老化,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年龄超过40岁后,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超重、肥胖

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肥胖者一方面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另一方面胰腺的负担加重。


年老肥胖就如同一台年久失修的卡车还要超载,发动机肯定会耗损。


4、饮食

长期高糖、高热量饮食,包括长期甜食、饮料、酒精、大量肉食等,都易加重胰腺负担,诱发胰岛素抵抗。


5、种族

美国的调查发现,黑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墨西哥人次之,白人较低。华人也是高发人群,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同等的身体条件,华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1.6倍。


其他因素还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生时巨大儿、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以上5大因素,遗传、年龄、种族等,我们都无法改变,能控制的只有饮食和体重。



由此可见

有遗传基因的人,即使生活习惯也好,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糖尿病,但如果采取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少发生、晚发生或者避免发生。


没有遗传基因的人,如果每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发生糖尿病。


如果有遗传基因,生活习惯又非常不健康,随着年龄增大,基本上“在劫难逃”。


所以说,糖尿病绝对不是单纯吃出来的,也不是单靠管住嘴、迈开腿就能够简单解决的。


能控制的饮食、体重因素,我们严格控制,不能控制的遗传、年龄、种族因素导致的血糖升高,就合理用药。


早期糖尿病患者,当饮食、体重等生活方式改善,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后,血糖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甚至停药很长时间血糖都不会升高,这不是治愈,也不是逆转,而是糖尿病缓解。


糖尿病缓解后,也许随着继续变老,或者生活方式放松,血糖会重新升高,此时,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非药物措施,还是药物措施,将血糖长期控制达标,避免出现心、脑、肾、视网膜并发症是硬道理。


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即使血糖控制正常了,也不要停药治疗。


来源:李青科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