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创刊40周年献礼!本季【“领航计划”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血液科专项,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冯四洲教授团队特别策划,针对血液病感染防治这一临床刚需话题,特别组织了15期培训。
专科大三甲的诊疗思路到底强在哪?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15天重塑血液病感染诊疗思维!
本期作者:翟卫华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按危险分层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选择升阶梯策略或降阶梯策略,根据是否明确病原菌和患者对初始治疗的反应等综合判断,决定后续如何调整抗菌治疗。
明确病原菌的患者
如何调整抗感染药物?
临床上,在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应用后,如果出现病情加重(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对于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根据所识别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窄谱抗生素治疗。检出细菌如属于耐药菌,应根据病原体及其MIC值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有条件的医院可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检测,一般推荐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耐药菌感染。
如果抗感染治疗有效,对于微生物学证实及临床证实的感染,治疗疗程取决于特定的微生物和感染部位,详见表1。
(点击可查看大图)
未明确病原菌的患者
如何调整抗感染药物?
对于粒缺发热接受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72~96 h后,未能明确病原菌的患者,抗菌药物按升阶梯策略、降阶梯策略及病情变化进行调整,流程详见图1。
(点击可查看大图)
图1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未明确病原菌的粒缺伴发热患者治疗调整流程
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若ANC≥0.5×109/L、稳定退热48 h,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若ANC持续<0.5×109/L,抗菌药物可用至退热7天后停药。
经验性治疗后退热72 h,血流动力学稳定,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消失,但ANC仍<0.5×109/L者,可考虑停止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但宜严密观察24~48 h,如果再出现发热尽早加用抗菌药物治疗。ANC仍<0.5×109/L者如果已停用经验性抗菌药物,可考虑加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治疗。
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考虑真菌、病毒和其他病原菌感染的可能,参照相关指南和共识尽早开始抗真菌和抗其他病原菌的治疗。
对于粒缺伴发热患者在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应用后,如果出现病情加重,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对于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根据所识别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窄谱抗生素治疗,检出细菌如属于耐药菌,应根据病原体及其MIC值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推荐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耐药菌感染。
在抗感染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疗程取决于特定的微生物和感染部位。
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考虑真菌、病毒和其他病原菌感染的可能,尽早开始抗真菌和抗其他病原菌的治疗。
参考文献:
对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感染药物调整,下面处理正确的包括(多选题):
A、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若ANC≥0.5×109/L、稳定退热48 h,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
B、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若ANC持续<0.5×109/L,抗菌药物可用至退热7天后停药。
C、经验性治疗后退热72 h,血流动力学稳定,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消失,但ANC仍<0.5×109/L者,不能停止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D、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考虑真菌、病毒和其他病原菌感染的可能,参照相关指南和共识尽早开始抗真菌和抗其他病原菌的治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