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汪复教授
汪复,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师从我国传染病学科创始人、中国临床抗生素学奠基者戴自英教授,曾兼任华山医院传染病科主任,被誉为中国感染病学科建设发展的引领者,抗菌药临床药理学、临床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
“你如果选择做一名医生,那么你要记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心中要永远有病人。”
汪复,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出生于1931年5月,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汪复从医执教的68年,是始终为中国感染病学科建设而奋斗的68年。钟南山院士说:“汪复教授集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药理学之大成,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使不计其数的病人恢复健康,让一系列的医学难题得以攻克;她把握全局的专业视角和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华山感染病学科与众不同的起点;她为学科的特色注入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汇医者之德、学者之智和师者之风,汪复的这68年,奠定了感染病学科的高度,也引领着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心中有病人”是汪复执着一生的理念。1956年,汪复师从我国传染病学科创始人、中国临床抗生素学奠基者戴自英教授,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并就职于附一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1963年,当了10年临床医生的汪复被任命为抗菌素临床应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是戴自英教授)。1985年,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成立,汪复任所长。1988年起兼任传染病科主任,1989年起担任传染病(感染病)学科负责人,1998年起任研究所名誉所长。
艰苦创业,拓路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种传染病和细菌感染性疾病高居各类疾病之首,迫切需要对国内研制的抗菌药进行人体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评价作为投产的依据。为此,1963年,原卫生部批示并指导在华山医院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抗菌素临床应用研究室,对国内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抗菌新药进行临床评价,并承担对上市后的抗菌药进行再评价、抗菌药合理应用以及细菌耐药性防治研究的任务。
懂临床的汪复被委以重任,在戴自英教授(传染病科主任兼室主任)、刘裕昆教授(传染病科副主任兼室副主任)指导下,带领全室人员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抗菌药物药效学、人体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和临床评价方法。10余种国内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抗菌新药的临床评价得以完成,获准生产。无数病人有药可用了!“苯唑青霉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汪复也成为我国抗菌药临床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随着1983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卫生部属临床药理基地抗感染专业,1984年抗生素临床药理实验室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学科建设踏入了新征程。
启蒙中国GCP
20世纪90年代,汪复作为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五人起草小组成员,参与了中国GCP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我国的药物临床试验国际规范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她创建当时全国唯一的国家抗感染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被视为中国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水平向国际规范化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性成果,也被列为学科建设的重大进展。汪复作为中国地区负责人,主持了与发达国家同期开展的多项抗菌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汪复领衔建立了我国最早、运行时间最长的细菌耐药监测网。1985年,成立了国家细菌耐药监测中心。1988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细菌耐药监测网——上海市细菌耐药监测网,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在西太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在中国的首个监测点,至今良好运转。2005年,负责建立了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两个监测网每年发布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也为抗菌药物研发品种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开展的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亦卓有成效,与发达国家同步,针对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实实在在地用于救治患者。
执笔中国首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汪教授长期致力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作为原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专家组组长,汪复起草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由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在全国医疗机构实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汪复又作为组长编写了《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并在上海实施。2008年汪复、张婴元共同主编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出版,为配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于2012年、2020年修订并出版了第2版、第3版。
通讯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陈勤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