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患者通常在疾病晚期才被诊断,且常伴有转移性疾病,导致生存率较低。这种与西方人群在流行病学模式、分子特征和医疗保健交付系统上的差异,使得现有的主要基于西方证据的前列腺癌管理范式难以适应中国患者的生物学和临床现实。
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团队联合多方专家,撰写了此综述,全面剖析了中国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趋势、基因组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差异,并强调了制定人群特异性策略的紧迫性。
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与地域失衡双重特征。1990至2019年间,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上升95.2%,远超全球13.2%的平均增幅,2022年新发病例达13.4万例。这种增长伴随显著的区域分化:上海等发达城市发病率(20.91/10万)已接近西方国家水平,而农村地区仍停留在4.0/10万的低位。更严峻的是,54%的患者初诊时即发生远处转移(美国同期数据仅4%),直接导致五年总生存率(69.2%)较欧美国家(97.4%)存在近30个百分点的差距。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西化正持续推高疾病负担,模型预测显示,到2030年前列腺癌将跃居中国男性第三大高发恶性肿瘤。
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中国患者独特的驱动机制。通过对208例前列腺癌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FOXA1突变率高达41%(西方人群<15%),该突变通过激活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进展。同时,中国人群ERG基因融合发生率不足西方患者的1/3,且更易出现SPOP基因框内缺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是,11.8%的转移性患者存在DNA损伤修复通路(DDR)基因胚系突变(包括BRCA2、ATM、PALB2等),这类亚群对PARP抑制剂治疗敏感,但目前临床检测覆盖率不足20%,导致靶向治疗机会大量流失。
多中心注册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就诊时呈现"三高一低"特征:骨转移比例从2011年33.2%升至2014年47.5%;术前PSA中位值达47 ng/ml(美国同期为6.8 ng/ml);高危组(ISUP 4-5级)占比25.7%(美国17.9%);而早期(T1期)检出率仅4.9%(美国46.3%)。这种临床差异主要源于筛查体系缺位——基层医疗机构PSA检测覆盖率不足30%,且公众认知度调查显示,仅18%的50岁以上男性知晓前列腺癌早期症状。当美国通过PSA筛查将转移性前列腺癌比例降至6.8%时,中国仍停留在30.5%的高位。
基于中国人群特征的个体化分层体系正在形成。在诊断层面,调整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 PHI)中国特异性阈值后,假阳性率降低23%,使高危人群筛查效率显著提升。影像技术创新实现关键跨越:国产双示踪剂PSMA PET/CT使寡转移灶检出率提升73%,改变51%患者的治疗方案;前瞻性研究证实,PSMA SUVmax>28.22的患者即使接受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风险仍达82%,这为强化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临床研究为不同阶段患者提供循证新策略。针对局部进展期疾病,根治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使切缘阳性率降低39%,三年无进展生存率提升至82%。在转移性疾病领域,国产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瑞维鲁胺的III期临床试验(CHART研究)取得里程碑成果:纳入高瘤负荷转移患者(n=654),联合传统内分泌治疗使死亡风险降低42%。对于寡转移患者,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身治疗使局部控制率提升78%,且将3级以上毒性反应控制在4%以内。此外,DDR突变亚群使用奥拉帕利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5.3个月。
中国前列腺癌防控需聚焦四维升级路径。筛查体系方面,建立国家前列腺癌登记网络,推行风险自适应筛查(50岁以上城市男性年度PSA检测+高危人群PHI验证)。诊断技术领域,扩大DDR基因检测临床覆盖率至60%以上,开发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新工具。治疗创新方向,加速瑞维鲁胺等国产药物纳入医保,推进PARP抑制剂联合放疗的II期临床试验。医疗资源整合层面,完善远程MDT技术规范,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全国500家以上医疗机构的部署。这些举措将共同推动五年生存率向80%的目标迈进。
泌尿肿瘤MDT首席专家
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男性生殖系肿瘤专委会(CACA-GO)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委会(CACA-GU)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前列腺联盟(CPCC)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UCOG)主任委员
NCCN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亚洲诊治共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任医师,博导
复旦大学克卿书院导师
上海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微创学组副组长
上海抗癌协会理事
CSCO肾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遗传肿瘤协作组委员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800余次,单篇最高被其他研究引用210余次
Z Wang, W Xu, F Wan, et al. Prostate cancer in China: epidemiological trends, genomic insigh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optimized management. J Natl Cancer Cent. 2025;In press. DOI: 10.1016/j.jncc.2025.05.002.
来源:JNCC癌症科学进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