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4月12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完成胸外科领域技术突破,首次将空间计算设备与机器人手术系统整合应用于临床教学。借助实时三维影像传输技术,全国8家胸外科权威专家通过沉浸式示教系统,在津同步观摩两例机器人精准肺段/肺叶切除术,标志着我国胸外科手术教学进入立体可视化新阶段。
本次活动采用空间计算设备构建沉浸式示教场景,主刀医师的机器人操作视野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实时投射至观摩空间。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的参会专家,通过自由缩放、多角度观察等功能,清晰掌握复杂肺段解剖结构及器械操作细节,获得“主刀第一视角”的临场教学体验。
与会专家佩戴空间计算设备观看手术过程
37岁女性患者的左肺上叶前段结节手术堪称“解剖学挑战”:患者矮胖体型导致胸腔空间狭小,尖后段静脉与段间静脉交织成网,完全遮挡前段动脉及支气管。尤健主任团队运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高清三维视野,完成毫米级血管游离——精准离断V3c静脉后,依次显露并处理两支前段动脉,最终以直线切割缝合器突破传统胸腔镜角度限制,完美闭合前段支气管。整台手术出血仅5 ml,50分钟完成全部操作,患者术后第一天下地活动,第三天即康复出院。
左肺上叶前段病灶三维重建图
52岁男性患者合并慢阻肺、脑梗死,其桶状胸与升高的膈肌压缩手术空间,右肺中叶特殊的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更增加了操作难度。手术团队利用机器人机械臂的540°旋转特性,在桶状胸受限空间内完成肺中叶切除,出血量控制在10 ml以内,术后24小时实现下床活动。
尤健教授团队在进行胸部手术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构建“手术-示教-质控”智能闭环系统,通过三维影像实时重建技术,将胸腔内血管、支气管等复杂结构立体呈现,动作缩放与震颤过滤技术将操作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该系统突破传统教学限制,开创了手术标准化推广的新路径。“沉浸式直播让复杂术式的每一个解剖细节、每一步器械操作都清晰可溯,为胸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了可视化标准。”肺部肿瘤科尤健教授在学术研讨中强调。与会专家围绕新辅助治疗策略、全孔道机器人手术适应证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行业技术革新提供重要参考。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的中心之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着力构建从诊断、治疗到康复培训的数字化生态闭环。本次技术突破不仅将复杂胸外科手术精度推至亚毫米级,更为我国实现“智能外科”战略目标树立新标杆。未来,科室将持续推进空间计算与远程医疗的融合创新,助力胸外科诊疗向可视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加速发展。
供稿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 陈玉龙、党委宣传处 周妍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