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液系统疾病在早期预警、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面进展迅速,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血液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因治疗所致,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极易发生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类型的感染。抗感染治疗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疾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因此感染与免疫一直是血液学科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我国血液病学在感染与免疫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2024年1月6日下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感染与免疫分论坛上,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就细菌耐药、真菌侵袭、病毒复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以期通过充分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我国血液学科领域的感染防治水平,从而治愈更多血液病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刘启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临床首席专家韩明哲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血研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副主任冯四洲教授担任执行主席。
CASH
开场致辞
冯四洲教授致辞
冯四洲教授在开幕致词中从“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的学科发展角度强调了感染与免疫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各领域专家同道能在论坛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抗感染之路。
王明贵教授致辞
刘启发教授致辞
韩明哲教授致辞
王明贵教授、刘启发教授、韩明哲教授充分肯定了召开感染与免疫分论坛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抗感染治疗是血液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有效防治血液病患者感染,对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CASH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危机与突破
感染与免疫是血液学科发展的基石。王明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朱利平教授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宋献民教授从细菌耐药、真菌侵袭、病毒复燃这三个方面分享了相关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王明贵教授作报告
王明贵教授就《碳青霉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CRO)全球流行现状及抗菌治疗进展》进行精彩报告。他以细菌碳青霉烯耐药性逐年增加为背景,结合团队研究成果和CRO指南,分别对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治疗选择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强调了常用的治疗药物“CRO抗菌治疗的三剑客”——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各自的抗菌谱及适应证等方面的差异。此外,他紧跟国际前沿,重点介绍了如何个体化选择不同种类的新型药物,进而提高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
朱利平教授作报告
朱利平教授以《侵袭性毛霉菌感染的治疗》为题,通过分享三例侵袭性毛霉菌感染患者的诊疗历程,生动阐述了如何快速精准诊断毛霉菌病,以及如何在种类繁多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泊沙康唑、艾沙康唑等)中做出快速而精准的个体化选择。此外,他具体讲解了如何在第一时间开始进行有效的抗毛霉菌感染治疗,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宋献民教授作报告
宋献民教授带来了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他强调,CMV感染的防治一直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来特莫韦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移植后28周内CMV感染的发生率,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会延缓CMV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重建,因此部分患者在晚期可能会出现CMV感染发病率增加的风险。而马立巴韦对T细胞免疫重建的影响较小,有望成为移植后CMV防治的新选择。针对CMV的治疗,除传统药物外,他还重点分享了CMV特异性TCR-T细胞疗法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CMV感染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ASH
融汇前沿,先进技术绘制感染与免疫新蓝图
冯四洲教授作报告
冯四洲教授以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简称“粒缺发热”)患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切入点,结合团队多项研究成果,总结出针对粒缺发热的血液病患者,早期、及时的治疗能显著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要根据耐药菌定植、既往感染类型、感染部位、病灶特点和预测模型推测可能的病原菌,根据推测的致病菌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施毅教授作报告
随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的广泛应用,患者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HHV)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在这些检测报告的解读以及是否需要启动抗疱疹病毒治疗的问题上,业界仍存在争议。对此,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施毅教授分享了题为《临床标本人类疱疹病毒检测阳性需要治疗吗?》的精彩报告。他指出,mNGS的引入极大提高了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精准防控和规范诊疗的水平。对免疫功能相对正常、无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的患者,当mNGS检测出低序列数的HHV时,通常提示为定植。若频繁检测出HHV,往往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受损。不同的HHV类型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疾病,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疗程需根据感染病毒的种类、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等确定。
洪梅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洪梅教授带来了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诊治的新经验。其研究团队的预测模型结果可早期识别CRO感染的高危患者,进而寻找经验性治疗的恰当时机。同时,结合不同药物经验性治疗的疗效差异,为CRO患者早期经验性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她强调,纳米孔靶向测序(NTS)技术大大缩短了CRO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最快可6小时出预报告,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病原体、耐药性、基因图谱和机器学习相结合有望成为未来耐药菌感染研究领域的新模式。
张晓辉副所长作报告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教授分享了题为《新算法赋能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诊治》的报告。他围绕新算法与移植感染诊治概述、AI赋能移植后细菌感染诊治、多模态预警预测指导下移植后病毒感染治疗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助力移植后真菌感染防治等内容,分享了最新的“北京经验”。他指出,机器学习有望为感染与免疫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新算法有望为移植后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个体化精准诊治提供有力支持。
共识启动会合影
会议最后,众多专家参与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启动会。相信随着现代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诊断将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支持,未来感染与免疫领域定会迎来跨越式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血研所韩明哲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建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义成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昱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高素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范圣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凌辉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林韧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爱宁教授、血研所杨栋林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血研所姜尔烈教授受邀出席感染与免疫论坛,并主持交流和讨论环节。
撰稿:张婷婷 甄思思 杨栋林
校对:张雅楠
审核:冯四洲 孙佳丽
来源: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