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任景怡教授:在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更早期识别急性心衰——无创肺水检测的应用进展

2025-07-3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 冯丽娜 任景怡



2025年5月29日至6月1日,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5)在上海召开,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心血管各核心领域的进展与突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中日友好医院心衰中心任景怡教授团队就OCC2025大会报告内容撰写成文,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任景怡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心衰的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工作。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心衰中心负责人、保健医疗部主任

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亚洲心脏病学会(AHS)心衰分会委员、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成员等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首发重点攻关项目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多次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奖项

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一、漏诊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可能存在急性心衰



急性呼吸困难是指在短期内(通常≤14天)突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症状,是急诊就诊中三大常见主诉之一,发病率约为6.3%~8.9%。其病因复杂,涵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相关疾病,常见病因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栓塞等。由于病因异质性高,诊断流程复杂且耗时,当前尚无统一标准的评估体系。



既往研究显示,在缺乏专科医师评估的急诊环境中,约有20%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可能被漏诊或误诊,尤其急性心衰的发生率最高,进而导致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数据显示,急性心衰在所有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的比例约为16%~32%,具有高患病率、高再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急诊环境下实现对急性心衰患者的快速准确识别,优化诊断流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肺循环淤血可作为早期识别急性心衰的指标



急性心衰,特别是急性左心衰,核心病理生理学特征之一是肺循环淤血,主要机制为左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左室充盈压升高,进而引起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外渗至间质及肺泡,最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肺循环淤血可早于临床呼吸困难症状数日出现,因此可作为早期识别急性心衰的关键指标。



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肺循环淤血的方法包括:

① 实验室检查,如利尿钠肽等;

②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X线、肺超声、心脏超声等;

③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右心漂浮导管、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监测等。



然而,传统评估手段存在多种局限性,包括特异性不足、易受临床因素干扰、部分具有辐射性、不能精准定量及操作技术要求高,且定量识别肺淤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欠佳,难以满足急诊快速决策的需求。



三、新型无创肺水检测技术及其原理



为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近年来关于肺水检测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侵入性监测设备和无创可穿戴装置。



01
侵入性监测设备




如CardioMEMS及Cordella肺动脉压力监测系统、V-LAP左心房压力传感器、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胸内阻抗监测等。其中CardioMEMS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有研究已证实在心衰患者中应用该设备可显著降低再入院率并提高生活质量。但上述设备需要有创植入、费用昂贵,因此亟需一种更为简便、定量、可动态监测的评估方法。



02
无创可穿戴设备




目前多采用波阻抗法、生物电阻抗、射频信号、光纤传感技术或多传感器组合等原理进行肺水测量。其中,波阻抗法测量肺水含量准确性较高,可无创、简便、定量计算肺水含量,目前已经在临床开展应用。ReDS(Remote Dielectric Sensing)是一种代表性的基于医用微型雷达技术量化肺水检测的无创可穿戴设备,通过向肺部发射低频率电磁信号,测量肺部组织介电特性,通过波阻抗法测量计算得肺水含量(以百分比表示),≥35%提示肺水含量升高,单次检测速度约45~90秒。且与胸部CT测量的肺水含量相关性强(组内相关系数可达0.90)。此外,通过生物电阻抗方法也可测量肺水含量,如ZOLL HFMS心力衰竭管理系统、Edema Guard Monitor无创肺水监测仪和身体成分阻抗分析仪等,未来有待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研究验证其准确性。



四、无创肺水检测在急性呼吸困难中的诊断及鉴别应用



初步研究表明,无创肺水检测技术可在急诊中作为辅助诊断工具,可提升急性心衰的识别率。已有两项小样本研究显示,其在呼吸困难患者中识别急性心衰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识别肺淤血的准确率为74.8%。但其在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识别急性心衰的应用价值及是否可以优化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流程,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任景怡教授团队开展的新型无创肺水检测技术在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研究入选因急性呼吸困难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患者约600余例,其中急性心衰占比高达30.5%。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新型无创肺水检测。结果显示,急性心衰患者的肺水含量显著高于非急性心衰患者,增加无创肺水检测可更早期识别或排除急性心衰。该技术在急性呼吸困难人群中诊断急性心衰的效能较好,特别是具有阴性预测价值,可在初筛中快速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对阳性结果患者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可提高特异性;这一结果为急诊环境中快速识别心衰提供了经验支持。



此外,新型无创肺水检测技术对于优化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流程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急诊“先筛后诊”思路中,可将新型无创肺水检测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对于怀疑急性心衰的呼吸困难患者,若肺水测量值正常,则可优先考虑非心源性病因,避免过度降容量或延误治疗;若肺水测量值升高,可进一步完善利尿钠肽、心脏超声、胸部CT及X线等检查并尽早启动针对性治疗。该补充策略可适当缩短评估时间,提高诊断效率。但未来如何更好地将该技术融入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流程,仍需结合具体场景评价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挑战及未来方向



尽管新型无创肺水检测技术在急性呼吸困难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潜在应用前景,但当前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 首先,现有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设计,缺乏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验证其临床价值及推广可行性。

  • 其次,不同设备的技术原理、检测标准和界值阈值尚未统一,容易导致结果解读偏差。

  • 此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仍可能受到患者体型、胸廓结构、基础肺病、胸腔积液等因素干扰,需进一步明确适用人群。

当前各项检测缺乏标准化流程和指南推荐,亟须建立统一的检测规范、优化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技术的转化应用与临床场景融合,包括与传统容量评估手段(如肺超声、心脏超声、生物标志物等)协同使用,建立基于多模态信息的快速诊断模型,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率。同时,应评估该技术在不同医疗环境中的适应性、普及性与成本效益,推动其在基层医院、社区医疗等场景的应用。探索结合人工智能与远程监测平台,通过数据集成与算法优化实现智能辅助诊断和风险预测,也将是重要发展方向。最终目标是实现无创肺水检测在急诊、住院及随访管理全流程中的常规化、系统化应用,助力急性心衰等严重疾病的早期识别和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并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