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于历史节点,听创新之声——专访消化病学分会秘书长李鹏教授 | CGC2025

2025-11-14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原创


b35194bd90baca5481c18dc5379281b9.jpg十月长沙,秋色流金,星城溢彩。在中华医学会迎来110周年华诞、消化病学分会走过45载光辉岁月之际,10月23—25日,第二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大会在长沙顺利召开。这既是一场汇聚前沿成果的学术盛宴,也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聚会。据悉,为纪念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节点,大会特别设置了高规格的纪念活动,邀请国内外消化领域的“老朋友”与重要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分会45年来的光辉历程,并擘画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消化病学应如何赓续百年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回应“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召唤?在年会会场上,《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鹏教授。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video


内镜减重是减重事业一环,希望更多减重新器械面世,给医生多些选择


李鹏教授:消化内镜减重确实是这几年的热点。我在本次年会上会专门做一个关于内镜减重的报告,系统阐述内镜减重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还会介绍国内外近期在该领域开展的工作和后续计划。

消化内镜减重在整个减重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这离不开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外科、内分泌、营养、心理等兄弟学科的支持,而消化内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目前,这个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比如市面上已有胃流转支架,我们团队也正在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涉及水凝胶、胃内球囊、胃缝扎减重等技术。并且,下一步还计划研发一些新产品,这些产品也都各自有清晰的临床定位。我们的目标是持续推动创新,研发更多器械上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最终更好地服务患者


内镜缝扎把“大胃”变“小胃”,一根管子让减重更有效、更安全


北京友谊医院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展示了“内镜减重手术系统”,这个技术的全称是“内镜下缝扎减重系统”,减重只是它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简单来说,我们通过内镜器械,把一根缝线带到胃里,沿着胃壁进行缝合。大概用五六根线,每根线缝6个点,总共缝合30到36个点,就能把一个“大胃”变成一个“小胃”。胃的容积变小了,进食量自然会减少。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通过改变神经内分泌因素来调节代谢,从而达到控制体重、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效果。

这项技术的突破在于,它在所有内镜减重方式里,减重效果是最好的,而且不容易反弹。如果再配合药物治疗,其效果可以和外科手术相媲美,但又避免了外科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所以深受患者欢迎。

这一系统也很有幸在2025年的北京服贸会上亮相并进行展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已经完成了超过10例患者的手术。如果一切顺利,预计明年能完成研究,并申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新绿色通道,希望能尽快获批上市,服务患者


医生的创新转化,需要“被看见”的努力和“不泄气”的坚持


我觉得,医生的创新转化之路,有两个关键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让想法被看见、被认可”。我们很多医生都有很好的想法,但怎么让这些想法走出手术室、走出病房,变成现实?比如要反复和厂家、孵化企业沟通,让他们看到产品的潜力和未来的市场应用前景,意识到投入开发能有回报。这个“被接纳、被认可”的过程非常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很多好的创意,可能就是卡在了这一步。当然,医院和管理部门在其中架设桥梁,把医生和企业连接起来,也至关重要。同时,研发初期也需要基金会等提供资金支持,这些都是关键助力。

第二个节点,是“在研发中坚持,解决问题”。一旦项目启动,研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体会就是,不要灰心,不要泄气,碰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一个一个困难地去克服,最终才可能成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前期的资金支持,比如来自基金会或资本的支持,也同样重要。

这两点不管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其他想做创新转化的医生,应该都有参考意义。


聚沙成塔,把每个小点做好做扎实,消化病学的声音才会更响


其实,消化内镜减重只是消化病学事业发展中非常小的一个点,但这个小点里也包含很多内容,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把一个一个这样的“点”做深、做精。当这个细分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时,我们的声音才会被放大,才能被更多同行和公众听到。老百姓知道了、重视了,最终才能真正受益。

推而广之,如果消化病学所有的亚专业和前沿方向都能如此,通过扎实的努力在各个点上取得突破,那么所有这些“点”的进步汇聚在一起,就将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到那时,消化病学的声音才会被放大,才会更能够被听到。这不仅能极大增强我们整个学科的硬实力,更能提升我们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所以,这不仅是内镜减重一个领域的发展路径,更是对我们整个消化病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启示。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佟艳华整理,感谢李鹏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