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诊断为糖耐量受损后的非糖尿病状态与长期死亡和血管并发症风险的关系:大庆糖尿病预防结局研究的事后分析
发表期刊:《普洛斯医学》[PLOS Medicine,IF(2023):10.5]
通讯作者:李光伟
第一作者:钱鑫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DQDPS,以下简称“大庆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进展,可显著降低其后20年心血管疾病(CVD)风险。这项事后分析显示,与专注降糖治疗相比,从源头预防糖尿病是CVD管理实现 “关口前移”更为简单的有效途径,甚至可能成为“关口前移”战略的关键突破口!
大庆研究于1986年在中国大庆市进行,所有参与者均通过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糖耐量受损(IGT),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或两者兼之)。试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发症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监测。
这项研究纳入了最初参加大庆研究的540例IGT受试者。在这项事后分析中,采用Cox分析评估在确诊IGT后2年、4年和6年末,保持非糖尿病状态或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发生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
在所有参与者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的结果累积发生率差异在30年内逐渐增大。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状况、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干预措施和药物(包括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脂药)后,结果显示,与糖尿病组相比,全因死亡(HR 0.74,95%CI 0.57~0.97,P=0.026)、心血管事件(HR 0.63,95%CI 0.49~0.82,P<0.001)和微血管并发症(HR 0.62,95%CI 0.46~0.86,P=0.004)风险均显著降低。首次出现在4年访视时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心血管死亡风险的显著降低首次出现在6年末(HR 0.56,95%CI 0.39~0.81,P=0.002)。
1995年大庆研究首次证实糖尿病可预防,该成果经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杂志《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报道后引发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又过10年后,大庆研究、芬兰DPS和美国DPP研究共同揭示,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有长期“后效应”,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
但是研究者们并未止步于此,提出了又一个更重要、更被公众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糖尿病预防能否延伸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只有干预长达6年的大庆研究在随访30年后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干预仅维持3~3.5年的DPS和DPP研究没有!
基于此,我们合理推测是否是干预时间的不同导致了CVD结局的差异?究竟推迟多久发展为糖尿病才能降低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其他研究能回答,唯有大庆研究凭借其长达34年的连续随访数据,肩负着解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历史使命。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慢病之一。这些致残致死性疾病不仅严重伤害人类健康,也严重伤害人类尊严。医疗负担不堪重负,治疗的“关口前移“是处理这类疾病的不二选择。
当前慢性病防控体系面临"预防-治疗"成本效益失衡困境:传统策略依赖终身用药控制"三高",虽有效但社会负担沉重。
而这项事后分析数据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推迟糖尿病发生4年,可使后续20年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6%,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7%;若推迟6年,其后20年全因死亡风险降幅可达40%。这提示,维持非糖尿病状态时间越长,心脑血管健康获益越多,也会越长寿。
本研究作为大庆研究的事后分析,其结果令人振奋且鼓舞人心,无论对学界还是公众都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证明大庆研究30年3代人的执着付出和坚守是值得的。这项事后分析的结果,比以前在《柳叶刀》系列杂志发布的20年、30年研究成果并不逊色,它是大庆研究30年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一最新结果或将为未来全球糖尿病预防研究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即要重视干预年限:4年,至少4年,才能“修成正果”,取得心脑血管疾病的远期良好结局。而这4年的努力对于大众也是值得的。这将鼓励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再坚持,争取推迟糖尿病发生超过4年,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历时40年的英国UKPDS研究随访研究结果在2024年ADA大会上报告并获Banting大奖。这些新结果,从糖尿病治疗和预防两个方面揭示:打断“糖化-氧化-动脉硬化”的心血管事件链可以带来心血管方面的长期好处。
与专注降糖治疗相比,从源头预防糖尿病是CVD管理实现 “关口前移”更为简单的有效途径,甚至可能成为“关口前移”战略的关键突破口!因为它更简便易行、更节省成本,也更具公众健康价值,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衷心期盼大庆研究的这一新成果,能鼓舞更多人投身到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行动中来。大家常说 “善有善报”,从健康角度看,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在积“大善”,也终会收获健康的“善报”。但要等到 “好事临门”,得有耐心,需要一个10年、又一个10年地坚持下去。因为最新研究表明,推迟糖尿病4~6年在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风险上的获益需要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
因此,我们要耐心坚持,干预的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我们也清楚,长期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对有些人来说确实不容易,如有必要,辅以药物干预最大限度地推迟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针对IGT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应作为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及其相关血管并发症的重要部分。
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原主任、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
曾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老年保健研究会名誉主任委员,医科院糖尿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
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内科及内分泌科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享誉极高的学术地位。
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蜜月期”的诱导,糖尿病及其心血管疾病防治及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称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其中《柳叶刀》系列4篇,是爱思维尔历年高引用中国学者之一。2004年被列为国务院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副研究员。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和大庆糖尿病研究长期随访(30~40年)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主持中央高水平医院公关项目、院所基金,参与国自然、北京市等课题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参编论著1部、科普书籍2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大庆研究于1986年启动,由潘孝仁教授联合世界著名糖尿病流行病专家、美国国立卫生院的Peter Bennett教授和大庆油田总医院院长胡英华教授开展,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开山之作。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教授,是后续的长期随访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带领三代人的研究团队继承前人的开拓精神,发扬坚韧创新的研究理念,将大庆研究发扬光大,成果璀璨,至今引领糖尿病预防研究领域。大庆油田总医院的王金平教授,从大学刚毕业至今,历经40年依然在主持现场工作;阜外医院巩秋红教授,深入现场、亲历一线随访工作,现主持40年随访工作;陈燕燕教授负责34年随访工作;钱鑫副研究员负责项目协调及现场实验室工作,主要参与后续相关基础研究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