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5月16—18日,由中国医促会、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金凤实验室、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市医师协会承办,中国肺炎研究协作网(CAP-China)、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系感染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华夏肺炎大会(CAPC2025)暨APEC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管理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论坛”在重庆召开,会议主题为“科学研究驱动肺炎诊疗创新”。大会执行主席之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述良教授接受了《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采访。
郭教授介绍,作为会议的当地组织者,他们的工作重点是保证此次大会在重庆的高水平落地。这不仅包括组织参会人员、处理投稿事宜,还涉及组织 APEC 留学生专场、推送本地讲者以及主持开幕式等多个板块的工作。郭教授表示,通过这些细致的筹备工作,他们致力于为与会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肺炎诊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在谈到智能技术在呼吸道传染病领域的应用时,郭教授强调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传染病的防控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在疾病预测方面,这些技术可以综合多维度数据,如气候、病毒流行趋势等,对疾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和动态监测,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在诊断环节,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如 CT、X 线)的智能分析能够实现大通量、早期快速发现微小病灶,提高诊断的精准性,实现同质化的诊断。此外,在治疗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治疗方案,实时监测并调整治疗过程,还能预测药物靶点,加速药物筛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高效的支持。郭教授表示,他们科室已经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工作,积极推动学科的智能化转型,以适应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数字医学的转变。
郭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率先建立的 5D 呼吸介入诊疗体系。2010年起,郭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并在呼吸科构建3D(经气道、经肺血管、经皮经胸)介入呼吸病学体系,经气道是利用气管镜进行取样或治疗,经肺血管是开展肺血管介入治疗,经皮经胸是通过穿刺获取组织或进行治疗,如早期肺癌消融;2015年,增加了经食道呼吸介入“进化”为4D,即利用超声支气管镜等进入食道进行纵隔淋巴结取样或治疗;2018年,与胸外科共同实现内外科联合的呼吸介入诊疗手术,5D呼吸介入诊疗体系由此构建。
近10余年来,郭教授团队利用5D呼吸介入技术,围绕如何早期、微创、精准、快速地诊治复杂疑难肺部、胸腔、纵隔及气道疾病,创新开展了全球首例高难度内外科联合主支气管闭锁再通手术、全球首例海博刀气道肿瘤切除术、国内首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TBCB)、国内首例弹簧圈封堵支气管胸膜瘘术、国内首例Onyx胶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大咯血术、西部首台硅酮支架置入术、西部首个现场细胞快速评价(ROSE)技术平台、西南首台气道肿瘤激光切除术以及最简捷的气道Y形支架置入技术等多个国际国内首创新技术。
郭教授总结道,5D呼吸介入技术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微创介入精准诊疗肺部疾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今年5月初,郭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发布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操作规程专家共识》。郭教授介绍,咯血是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其治疗方法包含内科药物治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血管介入及外科手术等方法。其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是咯血治疗的重要介入方法,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好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临床咯血治疗,尤其在大咯血紧急抢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郭教授指出,随着BAE技术的推广,我们发现了技术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例如患者选择不当、术前规划不到位、技术要点运用不准确以及术后管理不足等问题。因此,制定此专家共识的目的是规范BAE技术,从术前精准筛选患者、规划治疗路径,到术中标准化操作,再到术后并发症管控,都要进行统一规范,以提高治疗的同质性、疗效和安全性。
感谢郭述良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