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奋力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开辟“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主题宣传专栏,展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受援国因地制宜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更多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一流医生”在外开展的专业性工作,鼓舞医疗队员士气,增强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使命感、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励更多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加入援外医疗事业。
在援外医疗工作中,经常面临着器械设备短缺的挑战,尤其是外科领域,这使得常规手术技术的开展受到极大限制。面对这一现实困境,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凭借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秉持“小而美、美而精、精而实”的理念,因地制宜,充分整合驻地有限的医疗资源,成功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临床适宜技术。自2024年以来,医疗队已成功开展10项创新性适宜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切实解决了当地医疗实践中的诸多难题,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本格里分队左亮医生援外期间发现当地肛瘘患者较多。其中,高位肛瘘瘘管位置较深,常涉及肛门括约肌,治疗难度较大、易复发。以一例27岁男性患者为例,该患者因“近2年来反复出现肛旁疼痛、流脓”就诊,肛门检查发现阴囊下方有一直径约0.4cm的外口,距肛缘约6cm,肛指触及条索状物,内口不清,未及异常肿块。
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缺乏肛门镜、软质金属探条及美兰、双氧水、皮筋等手术耗材,左亮医生只能利用现有资源自制器械为患者治疗(图1)。由于术前检查难以判断肛瘘内口位置,左亮采用边切边观察的方式,结合自制探条与指检确定瘘管走向,并以丝线配合自制皮筋实施瘘管挂线,成功完成瘘管部分切除+挂线术。为解决材料短缺问题,左亮利用手术手套边缘制作无菌皮筋,简单实用;骨科骨针改制的探条虽硬度偏大、柔韧性不足,但通过轻柔操作并结合指检引导,仍能顺利完成探查。术后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及稀释碘伏坐浴,创面保持清洁,定期进行肛门功能锻炼,最终创面顺利愈合。
图1 自制设备处理高位肛瘘
腹腔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患者往往会出现感染范围扩大、脓肿形成等危重情况。在拉西迪亚地区医疗援助期间,汤德峰医生收治了一位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一周”入院的36岁男性患者,病情危重。术中探查发现腹腔内有大量脓液,阑尾坏疽穿孔。在常规治疗中,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装置(CNPID)是用于术后处理、创面护理及感染控制的重要设备,但该装置价格昂贵,当地难以获取和普及。汤德峰就地取材,自制了一种简易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图2),成功救治了该患者。
图2 简易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装置
CNPID中常用的黎氏双套管是通过主动引流和持续或间断滴水冲洗的方式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持续负压设备支持,防止引流管堵塞或引流不彻底,治疗复杂性腹腔感染的成功率高。为了有效排出病变区域的感染性液体和液化坏死组织,汤德峰参考了黎氏双套管,在常规引流管外绑定冲洗管,形成一个简易的进出口通道,有效解决了感染坏死组织的灌洗引流问题。虽然该装置也存在引流管堵塞、引流不畅等缺陷,需要通过生理盐水冲管和调整负压瓶压力来定期检查和维护,但整体简便易操作。术后该患者病情逐步恢复,复查腹部CT未见腹盆腔积液,术后第17天拔除装置,痊愈出院。
除了上述两项,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还进行了以下适宜技术探索。
这些适宜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一是操作简便,对器械要求低,能够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二是设计精巧,安全性高,有效降低了直接开展手术的风险;三是疗效显著,切实解决了当地患者的实际需求;四是易于推广,便于摩方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十项适宜技术不仅有效填补了驻地医院的技术空白,还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在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和严峻的临床挑战时,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以务实的态度,追求“小、美、精、实”的目标,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提升摩洛哥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5年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自1975年首支12人的医疗队派出以来,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累计派出197批次、2025人次的医疗队员。他们秉持“应摩方所需,以中方所能”的原则,精准识别当地需求,实现技术的柔性适配与效益的持续释放。随着时代变迁,中摩医疗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无私援助,逐步转变为如今的“鱼渔相授”模式,即通过技术传授与合作,帮助摩方提升自身医疗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批批医疗队员接续耕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站在卫生外交的高度,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卫生健康伙伴行动”。他们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民心相通“软联通”的升华,用扎实的疗效和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摩洛哥人民的广泛赞誉,成为中摩友谊的生动见证。
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记者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