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按时间排序,更多研究欢迎留言互动讨论)
术后房颤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20%~40%,且这类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目前欧美指南均推荐用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来预防术后新发房颤,但即便如此,心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仍然较高。2021年1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首期杂志上,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王辉山教授团队发表了钙去自主神经预防术后房颤研究(CAP-AF研究)最新结果,报告了一种可有效预防术后新发房颤的简单方法:在心房神经节注射氯化钙!
研究发现,在心脏搭桥术期间,在4个主要的心房神经节注射氯化钙可将术后新发房颤风险降低63%(15% vs 36%),同时可显著降低房颤负荷,并减少了艾司洛尔和胺碘酮等药物的使用,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2021年1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等发表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房颤患病率为1.8%,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加权患病率和人口规模,估计中国房颤患者人数为790万。
研究发现,我国的房颤知晓率低,超过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不知晓。只有6.0%的高危房颤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心脏》(Heart)杂志。
2021年3月5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团队联合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青春期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心脏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发绀先心病患儿发生心衰的关键机制,并首次提出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可用来治疗发绀先心病患者的心衰。
(备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一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罗启鹏和苏展豪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浩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晏馥霞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静教授等于2021年3月在《高血压杂志》(J Hypertens)发表的一项基于以中国患者为中心的心脏事件评估(China-PEACE)百万人群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5~75岁人群中,约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
研究者推测,全国约有7000万严重高血压患者。如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年龄、性别标准化的严重高血压患病率为11.6%。研究同时显示,在严重高血压患者人群中,58.8%未服用降压药,未接受降压药治疗的人群中有27.1%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
搭桥手术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次均花费最高的外科住院原因。因此,其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数以千万计患者的预后,也影响到医疗卫生体系的服务效率。
在牵头中国成人心脏外科注册登记及质量改善实施多年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等2021年4月5日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医疗质量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搭桥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技术应用日益规范,而诊疗结果和过程的医院间异质性也明显降低。同时,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医院搭桥手术质量仍有待持续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将成为推进整体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团队等于《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刊文,首次发现SARS-CoV-2的S蛋白可以下调ACE2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研究结果说明针对S蛋白的抗体不仅可以保护宿主免受SARS-CoV-2的感染,而且可以抑制S蛋白引起的内皮损伤,最终降低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
由此,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ACE2在新冠肺炎中的双刃剑理论:ACE2既具有介导SARS-CoV-2入侵内皮的“坏作用”,同时又发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好作用”。
2021年4月6日,同济大学陈义汉院士团队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证明了心房心肌细胞具有内在的谷氨酸能递质系统,该系统调节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
2021年4月2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团队于JACC子刊发表文章,首次建立了判断左束支夺获的标准模型。
研究证实,出现Stim-LVAT突变(>10 ms),或者出现选择性左束支起搏的现象,对确定左束支夺获的特异性高达100%。
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异戊二烯焦磷酸(GGPP)产生,发挥非胆固醇依赖的多效性。2021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胡清华教授在《循环》(Circulation)发表文章,提出关于他汀类药物多效性作用新观点——食物干扰了他汀的多效性。
研究指出,不同饮食GGPP含量差异很大,影响了血浆GGPP浓度,并改变他汀类药物在PAH动物模型和人类志愿者中的多效作用。
2021年6月9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辅助生殖子代与自然妊娠子代相比,可能携带更多数量的生殖细胞新生突变(gDNM),这可以部分解释辅助生殖子代先天性心脏病风险升高的原因。
然而,增加先天性心脏病风险的gDNM主要源于父亲的生殖细胞而非母亲,因此辅助生殖技术本身可能并非gDNM增加的主要原因。该发现强调了对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父亲生殖细胞基因组进行检测和突变评价的重要性。
2021年6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黄浙勇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药学院庞志清副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全新的RNA纳米靶向递送平台,用于调控心梗后炎症反应,改善心肌重构,文章在线发表在《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
该平台兼顾了RNA保护、递送靶向性、以及搭载和递送效率,在调控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方面展示出良好的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潜能。
近50年来,全球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发病现状及病因如何呢?
2021年7月13日,阜外医院高润霖、王增武等发表研究称,我国瓣膜性心脏病加权患病率为3.8%。研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仍是瓣膜病的主要原因,但退行性瓣膜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2021年7月23日,《柳叶刀》子刊(Lancet Healthy Longev)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领衔的AF-CATCH研究。
该RCT研究中位随访2.1年发现,与年度筛查相比,季度筛查总体上可将房颤检出率提高71%。加强版季度筛查(即在第一个月每周筛查一次)的房颤检出率与单纯季度筛查相比无显著差别。
2021年7月29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周欣、杨清等以及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等在《欧洲心脏杂志》(EHJ)的一项研究得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这项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CCC-ACS)项目的研究提示,对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1.8 mmol/L),住院期间大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研究者指出,这是首个具体评估LDL-C水平与高强度抗栓治疗背景下大出血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该研究结果将对目前的ACS管理指南有重要启示意义,尤其是东亚国家,因为东亚人总体上LDL-C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心梗的定义和最佳心肌损伤标志物仍有争议。
2021年8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和窦克非团队的一项研究在JACC心血管介入子刊作为了封面文章予以刊登。
研究显示,在左主干PCI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中度升高(≥3×URL)和明显升高(≥10×URL)均能独立预测3年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
相反,备受欧美指南推崇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任何水平的升高,都不能预测3年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以往针对原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主要给予螺内酯,或肾上腺切除术等。在过去十年里,出现了射频消融和动脉栓塞等方法。
2021年8月17日,《循环》(Circulation)杂志以Research Letter的形式发表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祝之明教授团队的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不愿意接受手术或接受螺内酯的原醛患者,经导管肾上腺消融术治疗安全有效。 数据显示,肾上腺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均可降低血压,肾上腺消融术也可显著减少药物剂量,降低血浆醛固酮浓度。
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的EMPEROR-Preserved研究带来好消息:对于舒张性心衰,不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恩格列净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风险。EMPEROR-Preserved研究于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共纳入23个国家621个中心的5988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舒张性心衰成人患者。
中国有28家医院参与了这项随机双盲研究,阜外医院张健为中国总PI。中位随访26.2个月后,恩格列净组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较安慰剂组降低了21%(13.8% vs 17.%),因心力衰竭住院风险降低了27%,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年下降率也更缓。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8月29日刊载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
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团队报告的代盐和脑卒中研究(SSaSS)回答了这个问题。
该研究在长达近5年的追踪证实,含钾代盐可显著降低高危与使用普通食盐的人相比,改用含钾代盐人群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风险减少了14%,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减少13%,全因死亡减少12%。此外,改用含钾代盐人群心血管病死亡和非致死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也显著减少。研究成果2021年8月29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在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蔡军教授公布了在中国42个中心进行的STEP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中国60~8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降压目标为110~<130 mmHg强化降压,相比130~<150 mmHg的标准降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研究成果同2021年8月30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2021年9月2日,武汉大学李红良等在Cell代谢子刊发表的一项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新分析表明,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体重(超重和肥胖)在内的“四高”,已经成为全球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冠心病相关死亡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有研究显示,多西环素可促进心脏内淀粉样沉积物的降解,基于此,有指南共识推荐抗生素多西环素治疗心脏轻链型淀粉样变。但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沈恺妮等2021年9月10日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多西环素的期望还是高了。
这项研究共纳入140例梅奥2004分期Ⅱ~Ⅲ期的初治心脏轻链型淀粉样变患者,中位随访24.4个月显示,试验组有45.7%,对照组有42.9%的患者疾病进展;试验组有41.4%,对照组有35.7%的患者心脏进展。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死亡率均为35.7%。两组患者心脏2年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均无显著差异。
2021年9月13日,Circulation发表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牵头的首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对于在冠脉搭桥手术接受大隐静脉桥血管的患者,不接触技术可改善桥血管的通畅性,且有更好的临床预后。与传统方法相比,不接触式大隐静脉桥血管采集技术使得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和心绞痛复发风险降低近50%。
2021年9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张宇清、邹玉宝团队刊发于《高血压》(Hypertension)杂志的一项最大规模的多中心人群研究调查显示,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基于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我国12至17岁青少年高血压的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8.8%。
该研究通过基于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血压确诊高血压,为青少年高血压负担提供了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证据。
2021年9月27日,《欧洲心脏杂志》(EHJ)刊登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梁思佳、周家国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区景松团队的合作研究。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NFATc3或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重要抑制分子,NFATc3/miR-204轴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研究发现,在小鼠和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核中NFATc3表达降低。同时,循环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 NFATc3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巨噬细胞中NFATc3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2021年10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汪一波教授团队在《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发表文章,阐明了ANKRD36在高血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高血压中ANKRD36的低表达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该研究首次探究高血压发生机制中钠离子转运系统与ANKRD36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ANKRD36在高血压发生中的机制,揭示ANKRD36可能在高血压的精准治疗上作为潜在的靶点。该研究也扩大了钠通道抑制剂在治疗高血压上的使用范围,为此类高血压的精准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备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闫宇鹏,汪一波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2021年11月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代表其研究团队在2021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首日的全球最新揭晓临床试验专场,发布了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FAVOR Ⅲ China研究的1年临床结果。FAVOR Ⅲ China主要研究结果显示,与造影指导的PCI相比,QFR指导的PCI可显著改善患者1年临床终点。
由于QFR测量不需要使用有创介入耗材(压力导丝)及血管扩张药物,更易融合到常规的冠脉介入诊疗流程中,为临床提供了一项简单、易行、准确的冠脉生理学评估技术,尤其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的高水平同质化医疗。文章同期在线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影响因子79.3)。
这是Lancet杂志在心血管领域首次发表由中国专家牵头、在中国本土完成、基于中国原创技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不仅开创性构建了计算冠脉生理学技术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也标志着中国原创的心血管诊疗新技术和高质量临床研究被国际同行所认可。
2021年11月6日,JACC刊登了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OPT-PEACE研究,该研究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牵头进行。
该研究通过磁控胶囊胃镜检查发现,即便出血风险低,几乎所有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都出现了胃肠道黏膜损伤,但明显的出血事件较少见。另外,与双联抗血小板(双抗)治疗12个月相比,双抗6个月后单抗治疗(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继续治疗6个月,胃肠道黏膜损伤和临床出血事件均会明显减少。
2021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春生等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病例交叉研究提示,气温较低以及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均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者发现,当日均气温低于24℃时,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相反,如果气温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
论坛报心血管 整理
更多心血管临床干货
欢迎订阅学习清单
(12月限时开放)
(点击图片,点击一键收藏)
更多心血管临床干货知识学习,欢迎下载壹生APP,订阅心血管学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