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我国已正式获批转移性胃癌的适应证。此后在胃癌的转化领域、肺癌及肝癌治疗领域,我国学者又陆续展开了诸多探索。
在刚刚闭幕的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年会)上,阿帕替尼在多个瘤种的治疗上均有可喜斩获。我国学者开展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单药由于难治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极具临床应用前景。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艳宏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研究简介
此项开放标签、单臂设计、II期临床研究纳入26例既往接受过二线以上治疗的mCRC患者,口服阿帕替尼500 mg/d。研究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治疗应答。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95% CI: 2.1-5.4),此外体力活动状态评分(PS)0-1的患者PFS显著优于PS 2患者(4.17m vs 1.93m, p = 0.0014);未合并肝转移的患者显著优于合并肝转移患者(5.87m vs 3.33m, p = 0.0274)。研究中位总生存(OS)终点目前尚未达到,患者10个月生存率为55%。
在疗效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基线时血液肿瘤突变负荷(TMB)较高可能意味着患者会获得更多生存获益。换言之,TMB可能是对阿帕替尼疗效有预测作用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研究者说:
阿帕替尼:满足mCRC患者临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肠癌对治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生存期也较理想。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可用于晚期肠癌患治疗的药物并不多,患者常常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近年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已在肠癌相关临床研究中崭露头角,再加之阿帕替尼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惊喜,我们期待其能够在mCRC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选择,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TMB:对阿帕替尼疗效有预测作用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通过此项临床研究,我们一方面希望能够明确阿帕替尼对mCRC的疗效,另一方面也期待借助ctDNA测序技术,找到对阿帕替尼疗效有预测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并将标志物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影像学评价有效结合起来。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对高TMB患者的疗效可能更具优势,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以明确上述结论。
远程医疗:改善患者治疗结局的新“利器”
在疗效之外,药物的安全性管理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主要通过3项措施来应对治疗中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我们首先设计了阿帕替尼的服药日志以便查询;其次建立了患者资料包,为患者提供不良反应说明和处理建议,提高了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最后,通过移动软件实现了远程医疗,对患者进行及时跟踪随访,对患者反映的任何问题都能及时给予处理意见,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所有患者都有完整和详细的治疗、随访记录。经过上述手段,大多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得到提高,这对改善其治疗预后极为有利。
联合免疫治疗:阿帕替尼在肠癌领域的探索方向
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未来我们的研究期待在肿瘤微环境、联合免疫治疗方面展开全新探索。阿帕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已在进行当中,并初步取得了可喜成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