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早期与延迟应用俯卧位对ARDS患者通气-灌注不匹配的影响: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重症研究展播

2024-04-1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早期与延迟应用俯卧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灌注不匹配的影响: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发表期刊:重症监护[Critical Care,IF(2022):15.1]

通讯作者:刘玲教授

第一作者:袁雪燕

主要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推荐理由


俯卧位通气是ARDS治疗的核心范式,明确影响俯卧位通气生理效应的机制意义重大。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晚期ARDS俯卧位生理效应抑制的内在机制,为ARDS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提供了基于生理学的坚实基础。



研究解读


俯卧位通气是改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呼吸支持手段。目前主要应用于以渗出性改变为主的早期ARDS患者。近期研究提示随着ARDS患者肺部病变逐渐向纤维化进展,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生理效应逐渐下降,但这种改变是否与肺内通气血流匹配度的变化相关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明确不同病程ARDS中俯卧位通气生理效应的差异以及其内在机制对精准化治疗意义重大。


本课题组进行了一项为期16个月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结合可视化影像手段--胸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监测肺内局部通气和血流分布,对早期和晚期ARDS患者(57例)俯卧位通气的生理效应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俯卧位通气后早期ARDS患者氧合水平得以改善,同时可视化影像监测肺内通气血流匹配度改善,以背侧分流和腹侧死腔比例降低为主。然而,在晚期ARDS患者中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水平则出现恶化,此外可视化影像监测肺内通气血流匹配度降低,以整体分流增加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ARDS的发病时间与通气血流匹配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一结果提示晚期ARDS患者俯卧位治疗效果有限,首次从可视化生理响应的角度揭示了晚期ARDS俯卧位生理效应抑制的内在机制,为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尽早应用提供了更直观、详尽的证据,为ARDS精准化治疗开拓了新思路,同时也为临床实践中俯卧位通气的应用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专家点评


ARDS是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常见器官功能障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公共健康问题。ARDS的防治是全民健康领域最迫切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的关键着力点。俯卧位通气治疗是目前ARDS治疗的重要呼吸支持治疗手段,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后,俯卧位通气更是彰显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尽管俯卧位通气已被证实可改善重度ARDS患者预后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由于疾病显著的异质性,并非所有ARDS患者都能够从俯卧位通气中获益。如何识别此类患病并进行精准化治疗是ARDS治疗面临的困境和核心问题。


通气功能障碍是ARDS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俯卧位通气可能通过改善通气功能障碍在ARDS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创新性采用新型胸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可视化评估俯卧位通气前后肺内局部通气和血流分布,构建了基于通气/血流匹配的俯卧位通气生理效应评估体系,为早晚期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效应的评价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首次发现晚期ARDS中俯卧位通气虽然能够改善肺内通气分布均一性,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氧合改善效应,这一现象与俯卧位通气后通气/血流匹配度的降低可能相关。据此,晚期ARDS患者并不能从通气/血流匹配度角度在俯卧位通气中获益。


这一研究以识别获益的患者人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ARDS俯卧位通气的生理机制,为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实施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同时也推进了肺可视化影像前沿技术的临床实践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肺保护性通气的精准化进程。



作者介绍


图片7.png
通讯作者

刘玲

长江学者,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副组长,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文版》编辑部主任,《Ann Intensive Care》副主编,《中华重症医学杂志电子刊》编委。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t. Michael医院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一完成人3次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 Digit Health》《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以及《Critical Car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


图片6.png
第一作者

袁雪燕

医学博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诊疗。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参与专著撰写2次




团队介绍


课题组所在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临床专科和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以及江苏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同时也是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和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单位。近年来,学科形成并完善以呼吸衰竭诊疗为核心的专科救治体系,每年收治重症患者3000余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呼吸衰竭生物样本库及临床数据库,现拥有3000余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数据,储存了呼吸衰竭患者生物样本1000余例,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导完成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症医学学科建设和规范,制定重症医学各项诊疗规范,在引领重症医学学科规范化及专业化发展方面贡献突出。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