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病因
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分为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两个阶段。速发相反应:特应性个体吸入变应原后诱导鼻腔局部和区域引流淋巴器官产生特异性IgE,与聚集在鼻黏膜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导致组胺和白三烯等炎症介质释放,刺激鼻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兴奋副交感神经,导致鼻痒、打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迟发相反应: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还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表达或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导致炎症介质的进一步释放,炎症反应持续加重,鼻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导致鼻塞。
治疗管理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概括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包括变应原回避(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和联合用药。
1.变应原回避 采用多方面措施避免接触变应原(尘螨、动物皮屑等),对花粉过敏的AR患者,在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进行户外活动时,最好避开致敏花粉播散的高峰期或做好防护,以减少症状发作。
2.药物治疗 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鼻用减充血剂、鼻用抗胆碱药、鼻腔冲洗盐水和辅助治疗的中成药。
3.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吸入性变应原所致的Ⅰ型变态反应,为AR的一线治疗方法。尤适用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药物治疗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不愿意接受持续或长期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有皮下注射法和舌下含服法,分为剂量累加和剂量维持两个阶段,总疗程3年左右。
(1)皮下注射法免疫治疗: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标准化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制剂只有两种,螨变应原注射液和屋尘螨变应原制剂。
(2)舌下含服法免疫治疗:是一种经口腔黏膜给予变应原制剂,以使变应性疾病患者逐渐实现免疫耐受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国内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舌下含服标准化变应原制剂仅有粉尘螨滴剂一种。
4.联合用药 关于口服抗组胺药和鼻用激素的联合应用,不同指南有不同的推荐意见。根据201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变应性鼻炎临床实践指南》和2017年《美国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治疗循证指南》,即使症状控制不完全,也不建议在鼻用激素中增加口服抗组胺药,因为不太可能增加临床获益;对于单用鼻用激素控制不良的患者,建议加用鼻用抗组胺药;对于≥12岁中度至重度季节性AR患者的鼻部症状的治疗,建议联合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和鼻用抗组胺药作为初始治疗。但2016年修订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指南》的观点认为单用鼻用激素症状控制不好或者希望药物更快起效的患者,特别是对于有明显的眼部症状,联合鼻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治疗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2018年《中国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英文版)推荐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联合使用,对季节性AR患者的日间和夜间症状(包括鼻塞及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更显著,其疗效优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第二代抗组胺药单独治疗。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AR,其疗效优于鼻用糖皮质激素单独治疗。
来源:人卫药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