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哮喘急性发作在妊娠期较常见(尤其是妊娠4~6个月),主要与孕期体型因素、激素水平变化、免疫功能改变、减少/停止药物治疗等因素相关。 急性发作或控制差可导致围产期并发症(孕妇先兆子痫、流产、低体重、围产期死亡率增加)。
黄茂教授强调孕期应规范应用哮喘治疗药物。ICS/LABA可应用于孕妇,为一线治疗药物;中重度哮喘应加用LTRA、茶碱、吸入抗胆碱能药物;若是严重发作时应使用激素。ICS、β2受体激动剂、孟鲁司特、氨茶碱均不增加胎儿畸形发生率。
目前临床应用的哮喘治疗药物都属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妊娠期药物分类B类(动物研究提示无胎儿风险,但无人类研究;或者在动物中证明有副作用,但是未被好的人类对照研究所证实)和C类[动物研究证明药物对胎儿有危害性(无足够的动物或人类研究,或者虽然动物研究提示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是没有人类资料)]。
表2 激素类药物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布地奈德 | B(吸入) | 地塞米松 | D(妊娠早期) |
C(口服剂) | C(妊娠中晚期) | ||
氟替卡松 | C | 氢化可的松 | D(妊娠早期) |
C(妊娠中晚期) | |||
倍氯米松 | C | 泼尼松龙 | D(妊娠早期) |
C(妊娠中晚期) | |||
甲泼尼龙 | C | 泼尼松 | D(妊娠早期) |
C(妊娠中晚期) |
泼尼松口服≤10 mg/d,对孕妇及胎儿很少发生不良反应,病情严重者治疗方案为30~40 mg/d,疗程为3~7天,逐渐减至QD顿服,并逐渐过渡为ICS治疗。妊娠早期(前3个月)全身用糖皮质激素会增加胎儿唇腭裂的发生。妊娠期间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增加先兆子、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率。
表3 β2受体激动剂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特布他林 | B | 沙丁胺醇 | C |
沙美特罗 | C | 福莫特罗 | C |
茚达特罗 | ? | 丙卡特罗 | 慎用 |
吸入治疗副作用很少,对胎儿亦是安全的,妊娠期均可用。上述药物妊娠期应慎用全身,分娩期禁用。
表4 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异丙托溴铵 | B | 噻托溴铵 | C |
表5 联合制剂药物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信必可) | C | 氟替卡松/沙美特罗 (舒利迭) | C |
复方异丙托溴铵 (可必特) | 妊娠期安全性尚未确定 |
表6 茶碱类药物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氨茶碱 | C | 二羟丙茶碱 | C |
多索茶碱 | 慎用 |
妊娠期主张使用控释型茶碱制剂,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可维持10~12小时,并有利于夜间哮喘的控制。静脉使用氨茶碱多用于急性哮喘发作。茶碱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期停药率和肺功能FEV1<80%预计值的患者数均多于ICS组。茶碱可通过胎盘屏障,治疗剂量内氨茶碱(5~12 μg/ml)对孕妇和胎儿一般无严重影响;剂量过大或在分娩6h内应用,可致新生儿烦躁,心动过速,呕吐和角弓反张。
表7 LTRA 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孟鲁司特 | B | 扎鲁司特 | B |
研究有限,ACGO-ACCCI推荐只有在妊娠哮喘患者对其他药物抵抗,并且在妊娠前已显示具有无可匹敌的疗效,才考虑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表8 抗组胺药物FDA分级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药物名称 | FDA孕妇分级 |
苯海拉明 | B(口服) | 氯苯那敏 | B |
B(胃肠外) | 福赛庚啶 | B | |
氯雷他定 | B | 异丙嗪 | C(口服) |
西替利嗪 | B | C(胃肠外) |
表9 镇咳药物FDA分级
类别 | 药物名称 | 妊娠期 | 哺乳期 | |
中枢性镇咳药 | 依赖性 | 可待因 | C | L4(有证据证明,可能有风险) |
非依赖性 | 右美沙芬 | C | L3(权衡利弊,相对安全) | |
喷托维林 | C | L5(弊大于利) | ||
外周性镇咳药 | 那可丁 | 不适用(NA) | NA | |
苯丙哌林 | NA | NA | ||
复方制剂 | 复方甲氧那明 | NA | NA |
妊娠期,特别是早期,不宜开始免疫治疗。正在接受维持量或接近维持量治疗的妊娠哮喘患者可继续进行治疗,一些患者可以考虑减量,以进一步降低过敏的可能性。
黄茂教授总结:(1)妊娠期哮喘合理的管理对孕妇及其胎儿的健康都非常重要。不应片面强调用药安全性,忽视哮喘控制重要性。(2)未控制哮喘及哮喘急性发作的危害远高于哮喘用药在的不良影响,积极治疗获益高于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未完待续
中国医学论坛报小璐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