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联体建设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对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有重要意义。根据《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发挥三甲综合医院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牵头与21家医疗机构组建城市医疗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从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信息互联等方面开展多模态精准帮扶,推动集团成员单位高质量发展。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重庆万州,当地区位优势明显、医疗资源较为丰富,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79个,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近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万余人。医疗资源辐射渝、鄂、川、陕四省,2022年万州区医疗机构服务门诊患者数全市排名第2位,服务住院患者数全市排名第3位。作为重庆市级区域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积极与8家县级医院、10家基层医院、3家社会办医院,共计21家成员单位组建城市医疗集团,以“强基层”为重心,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为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医院健康“守门人”能力、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群众看病就医可及性。
长期以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坚持“免费帮扶、全面帮扶、精准帮扶”总原则,践行“一共赢四免费”举措,提出“四个一体化”总目标,建立“六个落实”工作机制,提出“六新六共”工作要求,创新月例会、联合病房、“院包科”“科包科”、驻点帮扶等工作模式,开展提质扩容专项行动,不断深化集团内涵建设。
成立集团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议事决策机构,负责集团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专科建设等重要事项的决策管理;下设集团管理办公室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医务部,负责集团日常管理工作。制定集团章程,明确集团的宗旨、性质、原则、建设目标以及成员单位权利、义务和分工等,为集团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图1 医院组织交流活动
图2 医院授牌仪式
开展提质扩容行动
将21家成员单位按区域划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设1名业务副院长为片区责任院领导,安排医务、护理、感染管理、教学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1人,按需选派业务骨干进行派驻。片区责任院领导每月带队到辖区内成员单位开展工作交流,医疗业务骨干每周下沉开展门诊、手术指导、教学查房、讲座培训等工作。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业务副院长具体抓、责任部门协同抓,推动集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着力人才培养。实行全员轮训,成员单位派业务骨干到总院轮转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转变工作观念。创新“三不限”模式,培训进修不限学习时间,不限学习名额,不限学习专业,随到随学。开展同质化培训,统一制作疾病诊疗课件,培育同质化师资力量,下沉开展同质化教学培训。实行导师制,指定对口专科业务骨干,结成师带徒关系,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图3 医师查房活动
二是强化上下联动。成立医联办,建立微信工作群,制发集团通讯录,畅通工作联络渠道。建立24小时转诊工作专班,实行转诊动态报告,畅通转诊绿色通道,集团医院转诊患者享受优先住院、优先检查。联合病房业务主任负责跟踪上转患者治疗过程,及时转回进入康复治疗期的患者。
图4 双向转诊工作群
三是推进远程医疗。为10家基层成员单位免费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建立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超声诊疗平台、远程会诊中心、互联网医院等,覆盖周边地区170余家医疗机构,惠及群众120余万人次,诊疗患者达9万人次/年,构建“基层检查,三峡诊断,全国共享”的创新模式,实现社会、患者及集团成员单位满意的多赢格局。
图5 远程会诊中心
开展分层级、全方位、个性化实地调研,摸清成员单位需求:基层医院最迫切的帮扶需求主要集中在技能操作、病历书写、急救诊疗、急诊流程、人员进修等方面;区县医院主要是“五大中心”创建、等级医院评审指导、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
图6 托管乡镇卫生院启动仪式
一是创新全面托管乡镇卫生院。全面托管龙驹镇中心卫生院(以下简称龙驹分院),开创重庆市医联体建设新模式。选派7名业务骨干组成管理团队,全面负责龙驹分院管理工作,开展人才、技术、设备等全方位帮扶。直接投入资金900余万元,购置了40排螺旋CT、腹腔镜手术系统等先进设备28台件,按标准化流程改造放射科等辅助科室。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多项技术空白。通过全员轮训、导师制度等多种方式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促使龙驹分院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是创新联合病房组团帮扶。在13家成员单位内成立26个联合病房,按需选派170余名拟晋升中、高级职称业务骨干组成帮扶团队,常态化开展教学查房、手术指导、门诊、基础护理、质控等工作。通过明确下沉时间、任务清单、工作考核、专科培训、激励机制、重大疾病救治流程,确保人员“下得去、沉得住、出实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疗服务。
图7 成立联合病房
图8 召开工作会议
三是创新院包科(科包科)结对帮扶。在龙驹分院启动“院包科(科包科)”,按需指派消化内科、妇产科、儿科等13个科室,与龙驹分院对应专科组成结对帮扶关系,选派业务骨干驻点帮扶或定期下沉帮扶,开设专家门诊,针对专科建设短板和弱项,制定帮扶计划,细化帮扶举措,提高专科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四是创新驻点精准帮扶。在5家二级及以上成员单位开展驻点帮扶,按需选派23名业务骨干,其中7名骨干人员挂职副院长或临床科主任,以建强特色专科、提高“造血”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医院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等予以帮扶,定期轮换驻点专业及人员,促使成员单位专科服务能力、人才队伍素质、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图9 精准帮扶活动
实施多模态精准帮扶,为成员单位培养了一批关键人才、教会了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管理水平、服务能力、队伍素质、口碑推荐“四提升”。
一是等级医院成功创评。助力4家中心卫生院成功通过甲级乡镇卫生院评审、1家乡镇卫生院成功通过乙级乡镇卫生院评审、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甲级社区医院评审(区域内首家)、1家二级医院成功通过等级医院复评。二是人才技术大幅跃升。通过精准的“输血+造血”人才帮扶,培养基层医院人才600余人,培养县级医院人才50余人。在基层医院建设特色专科8个,培育适宜技术、新项目163项,建立完善各类管理运行机制、规范技术操作流程近189个。在县级医院建设特色专科6个,培育适宜技术、新项目46项,完善各类制度规范199个。三是托管目标圆满达成。通过3年全面托管,龙驹分院成功创建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基本达到二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业务收入较托管前显著增长,分别增长70.63%、11.23%、37.70%、68.49%。四是联合病房发挥实效。通过联合病房持续帮扶,成员单位门急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次同比增长7.2%、8.6%,床位使用率同比增长10.1%。集团成员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对总院满意度从87%提升至100%。五是“双向转诊”有效破解。精准帮扶实施后,改变“上转多、下转少”现象。转回集团单位同比增长21.21%,集团单位上转人次同比下降12.43%。
实践证明,多模态精准帮扶推进工作,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可以精准发力强特色,是推动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的、可借鉴的工作模式。
图10 召开三级医院建设能力评估会
图11 召开院内文化活动
面对卫生健康发展新要求,医疗集团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集约发展,持续放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效应。一是要健全集团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牵头医院统筹协调职能,加强牵头医院、成员单位与下沉人员工作联动,确保各项工作部署高效落地。二是要健全工作考核机制。根据门诊人次、教学查房次数、手术台数、业务讲课次数等指标数据,量化工作考核,分级分类分析和把握集团运行情况,为集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要持续下沉医疗资源,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医疗设施设备,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保障患者基层首诊可及性。四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借助信息平台扩宽诊疗纬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协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医疗集团以下沉共享资源为核心,健全组织管理架构,聚焦短板弱项,实施多模态精准帮扶,帮助成员单位在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集团医院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其他医疗集团建设提供了示范。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始建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大学的直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国医学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系全国文化医院建设的引领者、全国医院集团化发展的先行者、重庆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立起直控型分院区、紧密型医疗集团、松散型医院联盟有机结合的特色发展体系,辐射渝、鄂、川、陕,承担着周边23个区县2300万人口的公共医疗救治任务,年门诊诊疗人次306万,年出院人次12万,年手术台次6万。
图12 医院全景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