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16作者:临床肝胆病杂志资讯
非原创

image.png

目的  分析实现再代偿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1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次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抗病毒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的结局分为再代偿组和持续失代偿组,分析再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代偿状态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再代偿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  

结果  43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最终有199例实现再代偿(45.4%),与持续失代偿患者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χ2=72.093,P<0.001)、单个或多个并发症(χ2=9.834,P=0.002)、是否消化道出血(χ2=6.346,P=0.012)、血清肌酐(Z=-1.035,P=0.011)、血钠浓度(Z=-1.606,P=0.019)、Hb(Z=1.455,P=0.006)及ALT水平(Z=-2.19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ALT水平(OR=1.002,95%CI:1.000~1.003,P=0.009),是否获得SVR(OR=5.760,95%CI:3.634~9.129,P<0.001)及血清肌酐(OR=0.990,95%CI:0.981~1.000,P=0.047)是再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再代偿患者的5年存活率显著高于持续失代偿患者(87.9% vs 72.0%,χ2=9.886, P=0.025)。  

结论  经过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治疗后,大约有45.4%的患者可以实现再代偿。基线ALT升高及实现SVR的患者更容易实现再代偿,基线血清肌酐升高的患者难以实现再代偿,再代偿患者的长期预后较持续失代偿患者更好。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