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闻每周看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在过去一年里,心衰领域涌现出许多重要的临床研究,不仅包括了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器械治疗、长期管理,还有急性心衰的诊疗策略,本期《心闻周刊》特别邀请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东杰教授对2022年心衰领域重磅研究进行解读。
•喜忧参半!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新鲜出炉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等研究团队在BMJ杂志发表文章。第六轮全国性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略有下降,但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较低。研究纳入64万余名18~69岁的社区居民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血压≥140/90 mmHg或服用降压药,主要结局指标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由2004年的20.8%上升至2010年的29.6%,2018年下降至24.7%。2018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8.3%、34.6%和12.0%。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初级保健来改善高血压的检测和治疗,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体外CPR并未改善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
心肺复苏(CPR)是纠正心脏骤停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入院后是否需要启动体外循环支持,目前尚无定论。1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INCEPTION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这项在荷兰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16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其中134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体外循环支持CPR组(n=70)或传统CPR组(n=64)。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接受过旁观者的CPR,初始发作考虑是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在CPR治疗15 min内没有恢复自主循环。主要终点是存活且神经系统功能良好,定义为入院30天后脑功能评分为1~2分。结果显示,30天时体外循环支持CPR组和传统CPR组主要终点发生率相似(20%对16%,OR=1.4,95%CI 0.5~3.5,P=0.52)。此外,两组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数量也相似。
•CRT可改善室内传导延迟但无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预后
1月26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根据患者的QRS波形态评估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该研究纳入8项CRT关键性试验中的6264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结果显示,在QRS≥150 ms和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延迟的患者人群中,CRT与较低的心衰住院或死亡风险相关。当QRS<150 ms或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时,未观察到CRT与心衰住院或死亡有显著关联。同时,在全因死亡方面也观察到类似的关系。
•ARNI不增加血管性水肿风险
1月31日,JACC杂志发表的一项倾向评分匹配的队列研究,比较了新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新服用ACEI/ARB、先前服用ACEI/ARB转为ARNI的患者发生血管性水肿的风险。结果显示,与ACEI相比,新服用ARNI(HR=0.18)、ACEI转为ARNI(HR=0.31)的患者发生血管性水肿的风险较低。与ARB相比,新服用ARNI(HR=0.59)或ARB转为ARNI(HR=0.85)的患者发生血管性水肿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与新服用ARNI的患者相比,由ACEI/ARB转为服用ARNI均增加血管性水肿风险,尤其是在14天内转为服用ARNI时这种风险加剧。
•次要结局决定因素或可预测DMR患者术后结局
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患者的手术指征呈现出日益宽松的趋势,但目前并不清楚次要结局决定因素(左心房容积指数≥60 ml/m²、心房颤动、肺动脉收缩压≥50 mmHg和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作用及其对术后结果有何影响。1月26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手术治疗的DMR患者中,次要结局决定因素的存在和数量与术后生存率独立相关。该研究纳入二尖瓣反流国际DAtabase-Quantitative登记处2003年1月~2020年1月间2276例登记后1年内接受手术的DMR患者,中位随访5.6年。调整后的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显示,次要结局决定因素的数量与术后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有1个、2个、3或4个次要结局决定因素的患者,风险比分别为1.56(P=0.011)、1.78(P=0.002)和2.58(P<0.0001)。此外,与仅纳入传统Ⅰ类适应证的模型相比,纳入次要结局决定因素的模型表现出更高的C指数。
•我国学者研发新型胸主动脉瘤/夹层预警探针
胸主动脉瘤或夹层是高度致死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对其认知还不全面。近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和丛馨副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发表研究,揭示了血管内皮紧密连接在胸主动脉瘤或夹层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研发了基于检测内皮紧密连接屏障功能的新型胸主动脉瘤或夹层预警探针。研究提示,使用紧密连接封闭剂可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这为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靶点。
•ISCHEMIA研究延长随访,死亡率仍无差异
1月3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ISCHEMIA-EXTEND研究结果,显示延长至5.7年中位随访期间,介入治疗与最佳药物治疗两种策略的全因死亡率仍无差异。
此前ISCHEMIA研究共进行了3.2年中位随访,在扩展至5.7年中位随访后,共有557人死亡,其中延长随访阶段增加了268人,包括总共343例心血管死亡、192例非心血管死亡和22例未分类死亡。两种策略的全因死亡率仍无差异;介入治疗策略的心血管死亡风险较低,但非心血管死亡风险较高。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以及Cardiology Plus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和其它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3个方面和11个临床核心问题,给出了诊断和治疗建议。
•近日,《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发布。共识涵盖心衰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在特殊人群中的临床应用、应用挑战与未来展望等内容。
•1月23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针对心脏淀粉样变性多学科管理决策路径发布专家共识,详细阐述了心脏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治疗,强调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
•1月25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穿戴式超声设备,用于连续、实时和直接的心功能评估。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