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急性房颤如何干预?且听杨新春教授、陈明龙教授、宿燕岗教授解说

2022-10-31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急性房颤是心房颤动急性加重的阶段。房颤急性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健康与生存质量,还会引起症状加重、心室率加快以及多种并发症,须临床紧急处理。


近期,中国医学论坛报携手齐鲁制药共同发起“爱悦·大咖谈”项目第4期访谈会,会议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围绕“急性房颤的临床处理”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相关临床经验及医学循证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出谋划策,为提升临床医师规范急性房颤诊疗水平添砖添瓦。本文整理了三位教授的精彩观点,与读者共享。


video

三位教授专访视频


厘清概念,急性房颤发作亟待干预

大部分阵发性房颤会逐渐演变为持续性房颤乃至永久性房颤,在此病程中,各种不同房颤类型患者都可能出现急性房颤发作。杨新春教授首先指出,无论是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均可能出现明显的房颤症状和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此时就可以认为患者出现了急性房颤。


目前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74%(年龄校正后)[1],推测患者总数达800~1000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需要就诊的急性房颤。房颤的急性发作可能归因于饮酒、喝咖啡、饱餐等刺激性因素,也可能在手术、心肌缺血、感染、缺氧、心衰等事件后出现。


为何我们需要关注急性房颤?宿燕岗教授认为,与非急性发作相比,急性房颤患者的症状更严重,这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例如初发房颤患者从未服用治疗药物,无法从药物治疗中获益。房颤发作后,患者由于紧张交感神经较为兴奋,心室率较快,症状如心悸等也比较明显,进而可能导致心衰、心肌缺血、低血压等。对于存在快慢综合征的患者,窦房结功能存在紊乱,在快速心室率后出现长时间停搏,还可能导致黑朦、晕厥等严重后果。


陈明龙教授进一步分析了需要警惕急性房颤的相关科室。除急诊一线和心律失常病房外,许多原因会诱发急性房颤,这些应激因素可能出现于肿瘤科(化疗)、外科(心脏及非心脏手术)、内分泌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科室,值得警惕。


室率及节律控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急性房颤患者一般具有不同症状,在发病后,需要首先评估患者状态,血流动力学紊乱者需要接受紧急处理如电复律,其可以避免药物起效慢、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起效受限的缺点。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考虑给予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以减轻患者症状。


杨新春教授指出,无论治疗目的是控制心室率还是转复心律,急性房颤发作时,一般会选择起效比较快的静脉药物,例如快速起效型β受体阻滞剂,这也是其与慢性房颤治疗的重要不同。


近年的研究提示,早期节律控制有助于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改善预后,因此提倡尽可能让患者保持窦性节律。临床处理时可以先采取起效比较快的室率控制策略,为后续治疗提供时间窗,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此后选择普罗帕酮、伊布利特、胺碘酮等进行复律治疗。


宿燕岗教授认同室率控制在急性房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应更多考虑应用静脉制剂,一线药物为艾司洛尔、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对于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可以考虑维拉帕米、胺碘酮、西地兰等。通过合理室率控制,并积极处理高血压、心绞痛、心衰等合并症,一般可以使患者病情达到稳定。


对于目前在房颤管理中备受推崇的节律控制,陈明龙教授回顾,EAST-AFNET 4对照研究[2]提示,房颤早期节律控制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卒中、心衰恶化住院等在内的心血管不良结局风险。对于急性房颤患者,基于病情的不稳定性和远期复发风险,临床多采取药物复律的手段。对于无心力衰竭或低血压,不伴有预激的房颤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静脉制剂能较好减慢心室率,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而对于因房颤反复发作需要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患者,需要秉承less is more的理念,力争通过更小的损伤达到精准控制的目的,降低未来复发风险。


房颤治疗,勿忘抗凝


杨新春教授强调,除了室率控制及复律以外,房颤患者还需要考虑适时启动抗凝治疗,血栓高危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在12小时内就应启动抗凝治疗,中低危患者24小时左右也应启动治疗。即使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甚至0分,也应该在抗凝治疗后再进行转复律,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为了达到迅速起效的目的,推荐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而非传统药物华法林。如果房颤持续超过24~48小时,患者血栓风险升高,此时是否对患者进行转复律治疗需要根据房颤持续时间、血栓形成风险等决定。


访谈的最后,三位教授围绕急性房颤的评估、药物治疗、临床管理等话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video

三位教授讨论视频



小结:急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处理应秉承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史、病程、个人特征、风险因素等进行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考虑紧急电复律治疗,稳定者则应接受包括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抗凝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其中,快速起效型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的作用显著,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另外,除了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抗凝这三大策略,还需要重视后续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如血压、血糖、血脂等的综合管理,以期达到降低房颤发生及复发风险、减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目的。希望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助力房颤患者迎来更美好未来,助力中国心血管病拐点早日到来。


本项目下一期将进一步解析急性房颤三大治疗策略之室率控制,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专家介绍

杨新春.png


杨新春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高血压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院委员(FACC)

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 (FESC)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组长

卫健委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

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FHRS)

欧洲心律学学会委员(FEHRS)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卫健委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南制定专家委员会专家


陈明龙.png

陈明龙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兼)

二级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太心律学会(APHRS)国际事务部与企业事务部主席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兼心内科副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院官方杂志JACC: EP编委

JACC Asia编委

美国PACE(起搏与临床电生理)杂志副主编

美国心血管电生理杂志(JCE)编委

亚太心律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Arrhythmia编委


<span id=

宿燕岗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
心脏起搏学组组长
上海市心律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美国心脏节律学会委员(FHRS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

参考文献

1. 黄从新, 张澍, 黄德嘉,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 32(4):316-368.

2. Kirchhof P, Camm AJ, Goette A, et al. Early Rhythm-Contro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20; 383(14):1305-1316.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