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黄志恒
A: 临床工作中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A: 保持宝宝舒适是退热的原则。
A: ≥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为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A:前面已经说到,退热以保持宝宝舒适为原则。
不管国内《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还是其他国家的专业医学组织,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用于退热。
不论是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APS),还是美国儿科学会(AAP),还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用于退热。
记住:发热只有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切勿同时使用。发热还要多补液(口服补液),口服困难者可以静脉补液。
A:孩子发热,家长们常常按捺不住拿出家庭必备神贴:退热贴或者冰冰贴。
“额头凉凉的,不容易把脑子烧坏”这个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除非细菌、病毒进入脑子里,分别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单纯发热不会烧坏大脑的。
A:发热不仅仅额头,全身都很烫。退热贴的物理降温能力极其有限,半个巴掌大的接触面,降温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计。
而且孩子皮肤娇嫩,有时候退热贴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来源:儿科黄哥黄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