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规范临床实践 保障用药安全 | CSCO第三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在青圆满召开

2019-04-28作者:论坛报琪琪会议
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

11.png

       2019年4月 26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三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在碧海蓝天、芳菲正艳的青岛拉开了帷幕。本次论坛由CSCO、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主办,山东省肿瘤医院、解放军第960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承办。大会围绕“免疫治疗中国发展年”这一主题,共设“免疫治疗综合论坛”、“免疫治疗临床实践论坛”、“免疫治疗转化创新论坛”三大版块。

       来自国内外肿瘤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分享肿瘤免疫治疗和转化医学的最新进展,交流临床诊疗方面的心得体验,推广临床实践的规范化管理,并就目前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首部《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也在本次大会上隆重推出。本报现就会议精彩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如下。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解放军第960医院王宝成教授代表大会承办方,向参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表示,CSCO免疫专委会成立两年以来,以抓规范、建基础、重开拓、促宣教为目标,团结全国临床肿瘤专家,先后完成了多项大型学术任务,为肿瘤免疫治疗快速而规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已至春季的2019年,将是中国临床肿瘤免疫的关键点,我们将面临多个免疫药物上市,多项适应证交叉,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多组检测指标纷争等复杂形势,我们专委会有责任同大家一道努力,迎接这一挑战。为了保障免疫治疗临床应用规范化和安全性,我们隆重推出首部《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该指南由CSCO免疫专委会和药物安全管理专委会专家共同完成,首次纳入了中国免疫治疗患者毒副作用的新数据,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策略,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希望该指南的推出,能够协助广大临床医生规范临床实践、保障用药安全。

2.png

王宝成教授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主任、CSCO副理事长、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秦叔逵教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史上的伟大变革,颠覆了以往人们以往对晚期肿瘤治疗的认知,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学者也在砥砺前行,为我国免疫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懈努力。随着CAR-T治疗走向临床,以及PD-1单抗药物的获批上市,中国也已开启了免疫治疗时代。在这一进程中,CSCO专委会以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安全规范的治疗方法,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对免疫治疗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了大量学习班、全国巡讲等继续教育活动;与青委会合作,将国外指南和诊治策略引进学习;制定了一系列专家共识和指南,为临床诊疗规范的普及添砖加瓦。相信在2019年,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必将使我们的免疫治疗事业在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再创新高。

3.png

秦叔逵教授

       本次大会承办单位代表青岛大学医学部常务副部长姜宏教授也代表青岛大学医学部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出席的各位专家的嘉宾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4.png

姜宏教授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最后,CSCO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基金会启动仪式和中国首部《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发布仪式同时举行,瞬间将会场气氛点燃

5.png

指南发布现场

学术报告撷英

免疫治疗综合论坛

       在大会的“免疫治疗综合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首先就免疫治疗的转化应用进行了精彩的报告。曹院士为我们梳理了近年来免疫治疗基础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指出有效、精准、可控是未来转化应用的发展趋势。他强调,未来我们应加强原创及主导研究,在疗法研制方面重视资源整合;在治疗体系方面发展核心技术、组建关键人才队伍;另外,治疗标准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不但要达到国家高度,还应重视国际融合。

6.png

曹雪涛院士

       精准化是免疫治疗发展的必然进程,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在报告中给出了答案。他表示,精准检测是这一进程的前提,在精准检测的支持下,寻找免疫治疗潜在靶点,设计个体化的药物和伦理临床试验,最终才能实现治疗方案“量身定制”的精准目标。另外,免疫治疗的“单打独斗”也是不可取的,于院士幽默地说,“放疗不可孤芳自赏,免疫也是孤掌难鸣”,免疫与其他学科的联合治疗才是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方向。最后,于院士用8个字总结了未来精准医学的模式即“跨界”、“融合”、“精准”以及“智慧医疗”。

7.png

于金明院士

       了解完免疫治疗在基础医学方面的发展,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免疫治疗在各实体瘤方面的最新进展。


       秦叔逵教授首先就肝癌免疫治疗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提到,免疫单药治疗在晚期肝癌患者中,不但显示出确切的持续疗效和长期生存结果,而且安全性可控、可逆、可管理。令人欣喜的是,初步研究显示,相较单药治疗,免疫联合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过长期生存尚待Ⅲ期研究进一步确认。另外,秦教授也就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现状进行了分享。目前研究显示,在有效抗病毒治疗的前提下,免疫治疗在病毒性肝炎人群中显示出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肝移植和自身免疫病患者应用免疫治疗须谨慎。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在随后的报告中,为我们带来了胃癌免疫治疗最新进展。梁教授提到,虽然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较高,但值得庆幸的是,免疫治疗已在胃癌领域崭露头角。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能给胃癌患者带来显著获益,目前PD-1抗体治疗已被纳入国内外指南推荐,为胃癌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梁教授在最后强调,由于免疫治疗不是对所有患者均有效,今后需要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联合治疗的方案两方面继续探索。另外,随着应用人群的增多,免疫治疗相关毒性反应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未来安全性管理也将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


8.png

梁军教授

       以色列拉宾医学中心大卫杜夫癌症中心的Nir Peled教授报告之初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所有PD-1和PD-L1药物都是一样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之间存在差距,我们应把握药物机制,为最合适的患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他特别提到,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可能在肝转移患者的治疗中起效,而在联合治疗中,化疗与阿特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联合可能在突变患者发挥重要作用。他充满希望地说,PD1/PDL1抑制剂仅仅是免疫治疗发展的开始,在我们不应满足现状,应对肿瘤动力学和PD-1以外疗法进一步探索。


9.png

Nir Peled教授

       免疫治疗在泌尿系肿瘤的治疗方面的进展同样可圈可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分别对泌尿系统三大癌种——尿路上皮癌(膀胱癌)、肾癌及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从二线到一线、从新辅助到联合治疗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应用前景广阔,多种PD-1/PD-L1抑制剂均已在一线及二线治疗中获批。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肾细胞癌(RCC)及转移性肾细胞癌(mCRPC)中的运用有待更多研究证实。目前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正逐步走向临床,让我们期待未来能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带来治疗获益。

10.png

叶定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围绕“肺癌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这一主题,从基础和临床角度分别阐释了两者联合的重要性。他强调,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尤其是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多个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均显示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现有结果提示,这一治疗方案未来将成为临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关键治疗方案。他强调,未来还应对确定疗效生物的标志物进行优选,这是实现精准免疫联合的前提。

12.png

韩宝惠教授

临床实践论坛

       免疫综合论坛的主题报告精彩纷呈,临床实践论坛的报告同样干货满满。各位专家针对大家临床实践中的困惑和难点进行了细致解答,并就免疫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阐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王慧娟教授分别从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对免疫治疗人群特征进行了描述。我们认识到,细胞免疫反应是一个多步骤,涉及多个环节条件的过程,未来应从有效、耐药、超进展三方面划分,进一步找出受益人群。而保证免疫用药安全,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并在治疗前评估、筛查,治疗中后加强监测随访,从而实现全程管理。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分别就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目前认为,假性进展的发生机制与免疫治疗特有的靶向免疫系统机理相关。可根据患者临床特征,ctDNA,IL-8初步鉴别,另外选用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为治疗选择保驾护航。而对于超进展,可能机制包括微环境的抑制、T细胞的耗竭、激活原癌基因以及炎症反应的介导四方面。超进展一旦出现,患者预后极差,应重视人群筛查,对超进展达成预估、预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斯璐教授以恶性黑色素瘤为例介绍了免疫治疗疗效评估,她介绍了目前现有的疗效评价体系的变革,并以真实世界的案例介绍了如何根据人群特征选择最适当的疗效评价体系。她强调评价体系只是工具,不应成为临床应用的羁绊,加强对患者预期和临床状况的高度把控力,才能把握免疫治疗这一利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胡洁教授针对免疫机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毒性特征进行了报告。她指出,免疫抑制剂不同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毒性谱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免疫抑制剂在各癌种中,毒性反应的表现、出现时间及缓解时间也各不相同,但多数可逆。目前研究显示,免疫毒性反应由于T细胞组织浸润导致,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确其内在机制,未来还须结合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探索。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刘秀峰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孙建国分别针对免疫治疗消化系统、肺脏以及神经系统、血液、肾脏、心血管及眼部等少见器官毒性管理实践进行了言简意赅的介绍,并结合典型病例给予了形象生动的讲解。

       华中科技附属同济医院褚倩讲述的题目是“重启免疫治疗“。她在报告中指出,免疫治疗的再次应用须考虑到地区规范、治疗线别、患者选择、评估标准等前提,再次应用的成功主要通过优化疗效评价标准,探索生物标志物预测,参考初次治疗反应,调整治疗策略四方面来实现。

讲者风采

13.png

14.png

15.png

       CSCO第三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首日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让与会者目不暇接,获益良多。4月28日的议程围绕免疫治疗转化与创新展开讨论。本报将对其相关内容一一展开,敬请关注后续精彩报道!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年论坛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