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年新发病例约35万例,死亡病例约26万例,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第三位。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5%-20%,约6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进展至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10%。这一现状凸显出我国在胃癌早筛早诊、规范化和精准化治疗、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2025年4月,值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无界对话:创新引领,患者为先"主题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徐建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赵萍女士、安斯泰来中国开发部负责人王娜女士、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副社长李锋先生等多位来自临床医学、病理学、医药企业及医疗媒体的跨界精英相聚一堂,共同研讨肿瘤防治的创新路径。现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对话现场
全程管理,全新守护
李锋先生
李锋先生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当下正值“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的关键之年,我国胃癌防治形势严峻,超八成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沉重伤痛。令人振奋的是,医学创新正带来曙光,从HER2到Claudin18.2,特别是佐妥昔单抗的获批,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新药研发仅是开端,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无缝衔接才是关键考验,这也是本次“无界对话”打破学科藩篱、贯通产学研用的深意所在。期待今天对话的真知灼见,能为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注入全新动力。
全息聚力,共启肿瘤防治新纪元
启航:共话肿瘤防治新征程
对话伊始,徐建明教授、应建明教授及赵萍女士围绕提升公众对肿瘤防治的认知,优化我国肿瘤防治策略各抒己见。
徐建明教授
“值此全国肿瘤防治周和佐妥昔单抗上市之际,探讨肿瘤防治领域的发展恰逢其时”,徐建明教授指出,早筛、早诊、早治是肿瘤防治的关键所在。“以胃癌为例,当前,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与日韩等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一现状若能得到改善,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将迎来大幅提升”。肿瘤防治工作仅靠医生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参与,尤其是一级预防工作者的深度介入。同时,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的科普宣传网络,以唤醒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应建明教授
“既往肿瘤防治工作的重心侧重于精准治疗,并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如Claudin18.2靶点药物的成功问世,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肿瘤防治是个系统工程,预防与早筛作为关键前端环节,亟待全社会的深度参与;康复阶段亦需医患协同共进,形成防治闭环。应建明教授分享,病理诊断作为肿瘤诊疗的“金标准”,贯穿疾病全程。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病理学科在肿瘤防治中的地位愈发凸显,病理相关的科普工作对于提升公众科学认知、推动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国家癌症中心及学协会等机构也在积极投身病理学科相关科普事业,以期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病理学科应有的力量。
赵萍女士
赵萍女士则从医药企业的角度强调,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胃肠肿瘤发病率攀升,亟需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构建科学的防癌体系;在精准医疗时代,提升Claudin18.2等创新靶点的诊断率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突破口;同时,依托数字化手段的患者全程管理将成为治疗效能提升的新引擎。“作为跨国药企的代表,安斯泰来正携手基金会打造患者关爱平台,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国肿瘤长期管理向国际标准迈进”。
破局:从治疗瓶颈到靶点突破
紧接着,徐建明教授、张艳桥教授及王娜女士聚焦Claudin18.2靶向药物的研发历程、意义和价值进行详细介绍。
徐建明教授
作为SPOTLIGHT研究的中国首席研究者,徐建明教授表示,Claudin18.2因在胃/胰腺肿瘤组织的高度特异性表达而独具治疗价值。“国际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亚洲人群特别是中国患者在PFS方面获益显著,其中在GLOW研究中,中国贡献了30%的病例,充分展现了中国临床研究的国际贡献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作为全球首席研究者领导了这一国际研究,标志着我国临床研究水平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肿瘤精准治疗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张艳桥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较早参与了Claudin18.2靶点相关临床研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该研究数据推动了NCCN、ESMO指南的更新,也获得了我国CSCO指南的推荐。“值此佐妥昔单抗上市之际,应积极开展相关推广工作,让基层医生了解患者能够受益于Claudin18.2靶点的药物治疗,避免患者错失良机”。张艳桥教授坦言,尽管目前仍存在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耐药等问题,但相信在权威专家的引领下,未来,这些问题终能得到更多临床研究和理论的支撑,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王娜女士
作为研发人员,佐妥昔单抗的成功获批令王娜女士感慨万千。“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靶向Claudin18.2的单克隆抗体,佐妥昔单抗首次实现了全球同步研发、同步注册申报以及同步获批上市。研究同时通过了FDA和NMPA的严格核查,创下单个适应症核查次数之最”。在中国胃癌患者占全球40%的背景下,研究团队前瞻性地纳入30%的中国病例,这一数据不仅支撑了全球申报,更助推了中国与美、欧、日同步获批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安斯泰来正加速布局Claudin18.2靶点创新疗法,包括双抗、ADC等,期望能够再次刷新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格局。
筑基:病理诊断的精准革命
随后,应建明教授和张艳桥教授分别从病理和临床角度,对病理学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展开分享。
应建明教授
“病理学科作为精准医疗的核心支柱,不仅服务于临床治疗,更承担着疾病机制研究与靶点开发的桥梁作用”。应建明教授强调,“Claudin18.2靶点的临床转化显著拓展了胃癌精准治疗的应用范围,为中国胃癌患者带来重大福音”。伴随诊断的标准化是精准治疗的关键环节。以Claudin18.2为例,其阳性标准为具有中到强度膜染色的肿瘤细胞比例达到75%以上,这一高门槛对病理检测提出了严格要求。尽管伴随诊断的推广面临抗体可及性、检测成本等挑战,但行业正通过制定专家共识、规范流程及专项培训等,推动全国病理科水平的均质化,确保创新疗法能够惠及更多患者。
张艳桥教授
作为临床专家,张艳桥教授高度评价了病理科医生在分子病理学快速发展背景下所展现的专业担当,以及在创新药物研究和临床决策中的关键作用。针对Claudin18.2等新兴靶点的临床应用,张教授呼吁加快建立标准化检测规范,“建议借鉴PD-L1检测等成熟经验,由临床和病理专家共同制定权威共识”。通过多学科协作解决检测标准化难题,避免因技术差异导致的诊疗偏差,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精准可靠的检测结果。
协同:“临理医企”共建防治新生态
从临床、病理、研发等多角度出发,徐建明教授、应建明教授、王娜女士分享了未来对于Claudin18.2靶向治疗创新和优化方向的思考。
徐建明教授
除单抗外,双抗、ADC及CAR-T等有望开辟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格局。徐建明教授提到,“在适应症拓展方面,胰腺癌的治疗困境亟需突破,虽然Claudin18.2单抗在胃癌治疗中的疗效可能无法复刻到胰腺癌治疗,但该领域仍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在诊疗标准优化上,期待与病理专家一道,进一步探讨75%阳性阈值的优化空间”。
应建明教授
“当前亟需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检测体系,通过抗体标准化和人工智能辅助判读提升检测精准度;另外,应评估现有75%阳性阈值的科学性,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更优化的判读标准”;应建明教授表示,必须进一步加强临床与病理的协同创新,深入探究耐药机制,为开发新型ADC药物和克服耐药等提供理论依据。
王娜女士
在Claudin18.2靶点领域,安斯泰来已率先开展双特异抗体研究,并积极探索佐妥昔单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或进一步拓展至围手术期治疗。王娜女士介绍,“近期,我们在中国启动了针对Kras G12D靶向蛋白降解剂的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对胰腺癌及大肠癌中Kras G12D突变患者的疗效。此外,我们正加速探索AI与机器人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技术革新细胞治疗生产工艺,以期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创新治疗方案”。
向未来:全程管理的中国方案
针对创新药物可及性这个问题,张艳桥教授和赵萍女士分别从临床专家和医药企业的视角给出了各自的参考方案。
张艳桥教授
在专业层面,张艳桥教授提出,应强化医生继续教育,重点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在管理层面,医院决策者需建立创新药物引进的前瞻意识;在经济层面,医药企业应优化定价策略,并推动医保准入。“安斯泰来在提升佐妥昔单抗可及性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这种多方协作模式为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树立了新标杆”。
赵萍女士
“安斯泰来始终致力于将科学进步转化为患者的临床价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研发全程”。赵萍女士真切地说,尽管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漫长且充满风险,但我们致力于探索创新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确保药物的可及性。“以恩扎卢胺为例,该药物的新适应症mHSPC在中国获批后迅速纳入医保,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更经济的治疗选择”。未来,多层级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商业保险的推动,对于创新药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将助力更多患者受益于创新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