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4年7月5-6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BOA)2024 China”在广州成功举办。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受邀在本届BOC/BOA大会免疫治疗专场就2024 ASCO年会免疫治疗重磅研究进行了详细评述。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将章必成教授报告精华整理成文,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启示。
章必成教授在BOC/BOA大会现场作报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晚期胃癌(GC)/胃食管结合部癌(GEJC)在2010年后已正式进入一线靶向免疫治疗时代。近年来,国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也陆续进入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
如今,面对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值得关注,而CLDN18.2已成为焦点之一。恶性肿瘤发生会导致肿瘤细胞表面的CLDN18.2表位暴露,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分子靶点。约40%~72%的胃癌高表达CLDN18.2,且在各分子亚型中阳性表达一致。但目前研究认为CLDN18.2对免疫治疗或化疗不具有疗效预测或预后价值。
SPOTLIGHT研究和GLOW研究是CLDN18.2+/HER2-晚期GC/GEJC患者一线精准治疗的两大突破性进展。从FAST研究到SPOTLIGHT研究和GLOW研究,这三大研究逐级探索,推动了zolbetuximab联合化疗成为晚期GC/GEJC的一线治疗新选择。此外,PD-L1和CLDN18.2双阳性晚期GC/GEJC患者的治疗探索也正在开展。
基于《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4》以及最新进展,晚期GC/GEJC的一线治疗应根据生物标志物分层选择治疗策略:
MSI-H患者,无论HER2和PD-L1阳性与否,都应首选双免、免疫治疗或免疫+化疗。
HER2阴性患者则应根据PD-L1以及CLDN18.2的表达状况进行分层选择,大致原则为CLDN18.2阳性患者应在原有免疫联合化疗基础上联合相应的CLDN18.2抗体药物治疗。
CLDN18.2靶向治疗,除单抗之外,CAR-T细胞疗法、双抗、ADC类药物也都在研究之中。2024 ASCO年会的Abstract 2501就是以CLDN18.2为靶点的CAR-T治疗探索,显示出了CLDN18.2靶向CAR-T治疗在实体瘤(尤其是晚期GC)中的强大潜力,是当今全球针对CLDN18.2靶点的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最大样本研究。
但是,不同的联合用药策略、一线及围手术期应用、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CLDN18.2靶向药物的未来值得期待。
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8(CCR8)是一种在肿瘤浸润Tregs上特异性高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是目前已知CCL1的唯一受体,作为肿瘤治疗新靶点极具潜力。CCL1-CCR8轴在肿瘤细胞生长、迁移、免疫逃逸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CCL1-CCR8轴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和改善抑制性免疫微环境。
近年来,CCR8相关药物研究进展不断,单抗、双抗、ADC类药物等不同疗法层出不穷。
LM-108是一种靶向CCR8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相关临床研究正持续开展,2024 ASCO年会的Abstract 2504为其中一项。
这项研究将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进行的3项相关Ⅰ/Ⅱ期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全面评估了LM-108与抗PD-1疗法联合应用于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免疫耐药的晚期GC二线治疗中,LM-108联合抗PD-1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控,为未来的联合治疗模式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治疗选择。
但是,由于相关研究都处于早期阶段,CCR8靶向治疗仍面临许多未知的问题,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解答。
肿瘤突变负荷(TMB)的发展历程已久,其起源可追溯至10年之前,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TMB与单药免疫治疗和双免治疗疗效密切相关。
KEYNOTE-158探索性分析明确显示组织来源TMB可以预测帕博利珠单抗后线单药治疗实体瘤疗效,这项研究也推动了美国FD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肿瘤组织样本TMB-H(≥10个突变/Mb)的成人和儿童实体瘤患者。国内相关研究同样揭示了TMB可预测一线免疫单药治疗疗效,此外TMB对于双免联合治疗也有一定预测价值。但是,这一预测价值并未在免疫联合化疗中体现。
关于TMB的价值仍在不断探索,相关研究也在持续给出解答。目前全世界已有多项TMB检测产品获批,国内也有一项产品在2023年获批。早在2020年,国内就发布了《肿瘤突变负荷检测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4》也提出了关于TMB-H患者的治疗推荐,便于临床参考。
2024 ASCO年会的Abstract 2509这项研究,再次验证了TMB对于ICIs单药疗效的预测价值,其对于TMB检测阈值的探讨说明FDA批准的TMB检测方法和阈值定义仍较可靠。TMB的疗效预测价值体现在免疫单药治疗,对于临床多用的免疫联合治疗疗效价值有限,因此未来仍建议进行生物标志物组合检测的研究或应用。
本届BOC/BOA大会精彩纷呈,为广大与会临床学者提供了一场高质量的肿瘤学术盛宴!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还将继续整理现场专家的报告内容,持续为广大读者带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
审阅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章必成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琳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