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biomarkers of response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发表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2024):58.7]
通讯作者:沈柏用 陈赛娟 方海 印彤
第一作者: 蒋玲曦 秦洁洁 代雨婷 赵舒霖 詹茜 崔鹏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胰腺肿瘤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该研究首次完成了在蛋白质组学驱动下对胰腺癌疗效相关标志物的探索,彰显了蛋白组学在临床前瞻性治疗大队列研究中应用价值,标志着蛋白质组学驱动的胰腺癌精准诊疗进入新纪元,为其他肿瘤的研究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202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杂志(影响因子:58.7)上发表题为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biomarkers of response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作者开展了一项包含1171例接受胰腺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并对入组患者进行了广泛的随访。
在这些患者中,随机挑选了191例患者的临床组织进行显微切割获得肿瘤组织,并完成了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检测分析, 揭示了与胰腺癌神经侵袭和化疗敏感性相关的蛋白模块特征及临床意义;建立了胰腺癌蛋白组学水平的预后风险模型,并借助国际外部队列证实了该预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临床和蛋白组学数据的“化疗—蛋白标志物”交互作用回归分析,成功鉴定出两个可用于预测辅助化疗敏感性的蛋白标志物,分别是 NDUFB8和 CEMIP2。
随后,通过临床病理常用的技术——免疫组化(IHC)方法在独立内部队列( n=386)中检测了这两个标志物的蛋白表达水平,验证了这两个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性。之后,招募两个外部多中心队列(法国多中心队列: n=230;中国华东多中心队列: n=466)进一步验证这两个蛋白标志物的可靠性和广泛适用性。
我们这项研究不仅在组学层面揭示了胰腺癌进展的蛋白水平特征,更是将组学发现实现临床转化的首次突破,彰显了蛋白组指导病人预后和蛋白标志物辅助制定胰腺癌临床诊疗方案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质谱技术的发展, 国际上多个团队报道了通过多组学技术检测胰腺癌肿瘤组织的基因、 RNA 和蛋白成分鉴定肿瘤分子分型的研究工作。然而,由于缺乏整合繁冗组学数据的有效方法和缺少患者辅助治疗信息等因素,关于胰腺癌多组学研究未能进一步探索患者的组学特征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
本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共纳入了1171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首先,通过显微切割方式获取了191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肿瘤配对样本并完成蛋白质组学检测,揭示了胰腺癌的独特蛋白模块,尤其是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的模块;其次,建立了胰腺癌蛋白质组学水平的预后风险模型,并通过外部队列验证了该预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利用多中心、大样本数据构建并验证了NDUFB8和CEMIP2这两种蛋白标志物预测胰腺癌化疗疗效的准确性。
此项研究成功回答了目前胰腺癌治疗领域的两个瓶颈问题之一—“WHO:谁对化疗敏感?”。本团队继续挖掘组学数据与治疗方案的关系来回答第二个问题“HOW:患者对哪种化疗药物敏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高度评价了这一研究:“该研究彰显了蛋白组学在临床前瞻性治疗大队列研究中应用价值,标志着蛋白质组学驱动的胰腺癌精准诊疗进入新纪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胰腺肿瘤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联合医学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从事胰腺癌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科技精英、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被授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及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近五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Med, Gut, JAMA Surg, Ann Surg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8.7分,总影响因子达1122.002分。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项。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名誉博士,第七、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三届委员,第十届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现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组学与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Frontiers of Medicine主编,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赛娟教授近四十余年来主要从事血液恶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率先发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是该类白血病的始动因素;发现RNA解旋酶DDX3X基因突变是天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独特分子标志;系统阐明慢粒白血病和M2b白血病的多步骤发病原理;通过对急性T和B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基因组全景式研究,构制了T和B急淋的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谱以及系列新的融合基因等药物作用的靶点;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开展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的多组学研究;揭示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砷剂作用的直接靶点,阐明砷剂“以毒攻毒”的分子机制,奠定了APL协同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她注意基础与临床医学的结合,领导了APL的协同靶向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使APL 实现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同时,她将这一成功思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她领导和组织的复发/难治MM患者用 LCAR-B38M的CAR-T探索性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她的研究对我国血液学科发展具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陈赛娟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0多篇,被引证数达达60000多次。陈赛娟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在内的10余项重要科技奖项。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瑞金基地——生信大数据平台负责人,入选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等,曾获“牛津大学年度卓越奖”,合作参与多个国际组学大数据项目。代表性原创成果是自研并推广计算医学系列资源,如核心算法优先指数Priority index等,相关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Lancet Rheumat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Blood、Genome Medicine、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质谱平台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1. 微环境对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影响;2. 肿瘤发生、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多组学研究。
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2005年赴美,曾获美国血液病与淋巴瘤协会的Special Fellow Award奖。2015年底作为平台负责人和课题组长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是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科技部等专家库成员,以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医学质谱分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交医“双百人”计划等项目。授权美国和中国专利各一项,2023年以来申请专利4项。在Nature、Nature Medicine、Science、Cell等刊物发表第1/通讯作者SCI论文22篇(IF 302.515),共同作者16篇(IF 264.336),引用超过3300次。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胰腺疾病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9)和面上项目(2021, 2024)负责人
上海市曙光学者
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项目获得者
研究方向:利用多组学检测技术、细胞动物模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通过多维度、多介尺度的整合分析鉴定胰腺癌辅助化疗疗效标志物,解析肿瘤微环境中先天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机制,探索免疫治疗的新方案以及靶向药物的新用途。
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身份,在Nat Med (封面文章)或共同通讯在 Cell Res, Gut, Nat Commun (2 篇), Adv Sci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15 篇(其中IF>10论文 10 篇)。
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美国得州大学埃尔帕索分校联合培养博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项目负责人
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研究于Nature Medicine、Cancer Science、OncoImmunity等杂志
研究方向:胰腺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组学与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
2024年法国里昂第一大学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项目负责人
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身份,在Cancer Cell(2024, 2020)、Nature Medicine(2024)、PNAS(2022, 2020, 2018)、Gut(2023)、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25)、Cell Reports Medicine(202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3)、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a, 2024b)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总他引超1400次。
研究方向:血液系统疾病多组学与免疫微环境。
外科学博士 分子生物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获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A类)资助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胰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法国索邦大学消化外科高级专科培训文凭
法国巴黎Pitie Salpetriere医院肝胆胰及肝移植外科外籍住院医师
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研究与Nature Medicin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
MD、PhD、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胰腺中心副主任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专业信息传播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分会青年委员
燃石医学 医学经理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信息学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
参与多项肿瘤多组学研究,以及微小病灶残留(MRD)和多癌种早检临床研究项目,协助创新医疗器械的申请
工作期间发表SCI论文10余篇,影响因子 200+,代表作包括 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he Innovation、eClinicalMedicine 等
沈柏用团队长期从事胰腺癌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工作。沈柏用教授创新性地组建了国内首家集胰腺外科、重症监护、内镜微创、影像介入、肿瘤病理及研究所为一体的胰腺疾病诊疗中心。课题组已完成20000余例胰腺癌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21.2%,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29.3%,整体疗效居国内外领先。团队至今发表SCI论文185篇,总IF达1122.002 分。参与制定胰腺癌及胰腺外科相关指南、专家共识11份。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33家医疗单位,取得良好临床疗效。2023年瑞金医院牵头76家单位成立“长三角胰腺肿瘤联盟”进一步推广应用。针对mRNA疫苗已开展3项临床试验,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琳琳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