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打造基层慢病管理新模式,中西医结合推动中老年常见病综合诊疗能力提升

2023-11-03作者:CMT-CC资讯

2023年10月2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全科赋能中国行——基层中老年常见病规范化管理项目”于上海隆重举行。主办方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方宁远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崔明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家美教授担任主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来自基层社区、三甲医院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与线上线下近五千位观众一道分享基层中老年健康管理经验,共商破解中老年常见病规范化难题之策。现本文总结会议精要,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致辞.jpg

方宁远教授致辞


方宁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上下协作,着力突破新型中老年人常见病诊疗标准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驾护航,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方宁远教授介绍,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的“全科赋能中国行—基层中老年常见病规范管理项目”,旨在打造基层慢病管理服务新模式,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推动社区常见病综合诊疗能力的提升。他表示,希望参会的专家学者通过交流经验分享,共同为构建高水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基层体系,为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做出贡献,促进基层中老年慢病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抓末端,精管理

提供可及性强的优质医疗服务保障


方远宁教授.jpg

方宁远教授


在学术报告中,方宁远教授指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91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3.5%。按照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7% 即是老龄化社会,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国家老龄化程度不断扩大的当下,应当增强老年健康管理,推进健康老龄化。


对于如何促进健康老龄化,方宁远教授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对常见病开展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做到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


二、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启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为特殊家庭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加强对老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康复治疗,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三、继续推进家庭医生1+1+1签约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推动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丁燕教授.jpg

丁燕教授


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丁燕教授介绍,推动基层赋能中老年全周期全方位健康管理,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专科诊疗服务和特色医疗服务。要加强医联体建设,开展区域医联体、专病医联体,通过远程会诊等手段,接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理论创新,循证充足

中医络病创新转化成果破解国际临床难题


傅.jpg

傅晓东教授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制宜、治病求本,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准确而具体,且中医药治病防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安全有效,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中医络病学作为当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学创立的新学科,在中老年常见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临床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傅晓东教授介绍了中医络病研究与转化应用的进展。自2005年以来,吴以岭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系统开展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在理论方面,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系统揭示了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形成了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的系统理论。国家“973”计划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在机制方面,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通络保护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通络药物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屏障功能,延长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成为治疗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


在临床方面,依托2项国家“973项目”开展了4项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了心血管领域急性心梗无再流、室早伴心功能不全、窦缓伴早搏、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国际医学难题。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期,通络药物又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为破解心血管病国际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CTS-AMI研究证实,通心络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30天及1年临床预后,相关结果荣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IF:120.6 )。该项研究也是首个问鼎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主刊的中医药研究。SS-AFRF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显著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为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管理策略;QUEST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心衰标准治疗,可显著减少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心衰恶化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两项研究在2023欧洲心脏病年会(ESC 2023)发出中国强音。


医养结合,分级诊疗

中西联合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崔.jpg

崔晓通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晓通教授指出,我国心衰和心衰高危人群数目十分庞大,需及早重视。国家政策要求构建心衰分级治疗模式,推进医联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心衰分级治疗模式也将进一步规范我国心衰患者管理,提升基层医疗业务能力及我国心衰诊治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在基层心衰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中中医药获得越来越多临床医生认可,并被写入指南推荐。崔晓通教授介绍到,《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指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水平,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提高6min步行距离,改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推荐芪苈强心足量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与长期治疗,调节免疫,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


在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发布,结果表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心衰标准治疗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22%;并分别显著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24%、心血管死亡风险17%,为改善慢性心衰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的治疗药物。


降血糖,控症状

中医药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jpg

陈清光教授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长期、复杂、动态的病理过程,已成为影响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也是基层中老年最常见的病种之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陈清光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与价值。他指出,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的全周期、全过程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津力达颗粒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性创新中药。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者加用津力达颗粒治疗12周可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bg),明显改善胰岛功能,改善患者症状。另一项对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加服津力达颗粒,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改善胰岛功能,并减轻体重。


陈清光教授指出,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明确推荐,津力达颗粒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首选中成药(推荐强度Ib类:强推荐)。指南指出,津力达颗粒能有效控制糖耐量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糖耐量异常逆转为正常血糖的转化率,并改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陈清光教授表示,糖尿病的中药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三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现有的中西医临床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整体调节和综合治疗优势,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实施医药诊疗方案和实施路径,应用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可提高糖尿病疗效和患者诊疗获得感。


结语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3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以上,届时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这将对医疗服务带来新的挑战。加强基层服务中老年人的医疗建设,加强中老年人疾病研究,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干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之义。以通络药物为代表的中医药在中老年常见病的全周期、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广泛应用,建立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诊疗体系势在必行。期待将来有更多中医理论与代表药在基层健康管理中发挥独特优势,推动中西医协同综合诊疗模式规范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