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肿瘤学领域,知识的更新与治疗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对肿瘤科一线临床工作者而言,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快速掌握并应用这些知识,成为提升诊疗水平的关键。为此,“壹生资讯-肿瘤频道”特开设“临床三件套之临床手册”专栏,聚焦临床医生日常遇到的各种临床场景,精选实用性强、操作性高的肿瘤学知识与处理方法,旨在帮助大家高效解决临床难题,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本专栏将定期更新,力求成为您临床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共同推动我国肿瘤诊疗水平的均衡发展。
癌性发热并不能说明是肿瘤病情在恶化,因为发热也是癌症患者常常伴随的临床症状之一。比如常见的淋巴瘤,特别是NKT淋巴瘤,还有一些肝癌、胰腺癌、肺癌等等,这些是合并肿瘤的事件,是会出现发热。其实癌性发热的原因是肿瘤增殖过快,或者肿瘤在坏死过程中释放致热原,导致肿瘤的发热。约2/3的恶性肿瘤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癌性发热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以对症处理为主。
普通发热一般是由于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或者中暑引起。癌症发热通常是因为肿瘤坏死因子引起内源性致热,或肿瘤压迫、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发热症状。
普通发热中,不同感染可引起不同的热型,如肺炎容易引起稽留热,患者体温会持续在39℃-40℃,且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细菌性肝脓肿容易导致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患者24小时波动会超过2℃。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37℃;而癌症发热一般为不规则热,发热时间、温度均无规律性,但通常为低热,发热温度一般不超过38.5℃,患者在出现癌症发热时,可能会伴有消瘦、盗汗等恶性疾病消耗的表现。
癌性发热一般指与癌症有关的发热,也叫肿瘤热。一般情况下,确认肿瘤热的四大特点为温度低、时间固定、迅速缓解、不伴随其他症状,所以一般可以通过发热的温度、时间、速度、症状等来确认肿瘤热的四大特点。
肿瘤患者发热病程长而缓慢,发热原因复杂,一般在38℃左右,对于晚期的患者,低热也会增加全身性消耗。常见的特点如下:
1、温度低:因为肿瘤热的表现通常为中低热,一般不会出现高热的情况,38.5℃以下为常见温度,所以若患者发热在38.5℃以下,可能就是确认肿瘤热的特点之一。
2、时间固定:时间固定是确认肿瘤热较为典型的特点之一,发热时通常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建议患者可提前做好退热的措施进行应对,所以若患者每天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发热的情况,也能作为确认肿瘤热的特点。
3、迅速缓解:肿瘤热通常可以迅速缓解,一般不会出现持续热性不退的情况,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吲哚美辛胶囊等药物,就可以达到迅速缓解的目的,因此若患者发热后出现迅速缓解的情况,通常也可确认为肿瘤热的其中一个特点。
4、不伴随其他症状:肿瘤热是癌症较为常见的表现,不同于感冒导致的发热,肿瘤热一般不会伴随咳嗽、乏力、咳痰等其他症状,所以若患者发热但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一般也可确认为肿瘤热的四大特点之一。
(1)冰袋或者冰囊冷湿敷法,将冰袋或者冰囊置于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的地方,可以有效通过传导的方式带走人体的热量。以上的方法是局部用冷法。也可以利用 10% 氯化钠溶液制成冰袋降温,这样形成的是冰霜或者霜水状态,制成的冰袋松软,接触体表面积多,容易固定不摔落。
(2)酒精或者温水擦浴。具体方法是用 32-34℃的温水2/3满或者25%-35%的乙醇200-300毫升,擦浴患者的颈部、胸、腋下、上肢、手心、手背、腹股沟、下肢、脚背等处,主要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人体的热量。以上的方法是全身用冷法。作用于上肢时可以把小毛巾拧至半干,缠在手上,以离心的方向拍拭进行。注意腹部不宜用冷,全身用冷时注意头部用冰袋脚部用热水袋,头部用冷既加强降温效果,又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头部充血而头痛。脚部用热既促进足底血管扩张减轻头部充血,还可以促进患者舒适。每侧肢体拍拭3分钟,擦浴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擦浴时可以在大血管流经的部位如腋窝、肘窝、手心处延长时间,促进散热。进行酒精擦拭降温时应避开枕后、后颈部、胸前区、腹部、足底、阴囊、耳廓、外阴等部位,酒精挥发可带走体表热量,上述部位皮肤以及黏膜较为薄弱,且有重要血管走行,不建议用酒精擦拭,避免擦拭导致的冻伤及血管剧烈收缩。
高热发生时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也可以利用萘普生、吲哚美辛等。其中解热镇痛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效果好,但维持时间较短。以上是西药应用。
在应用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身体耐受性,根据个体体质考虑药物剂量,特别注意不能同时应用多种药物,以免发生药物叠加效应。特别针对年老的、虚弱的、恶性肿瘤晚期恶病质时期应多观察病情,防止用药导致循环衰竭。
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后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并且在实施降温措施或者用药30分钟后再次测量体温,评估病人的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进行针对的施护
(1)阴虚发热型见于午后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烦躁盗汗等,中药主方为清骨散,饮食上可以选择甘润滋阴食物如:甲鱼、黑木耳、银耳和百合等,指导患者饮用蜂蜜水,忌煎炸、肥甘、辛辣等食物。
(2)气虚发热型见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气促、懒言、食少便溏等,中药主方为补中益气汤,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薏米、山药、蛋、山楂等。
(3)肝郁发热型见于身热心烦,急躁易怒,胸肋闷胀,口苔黄等,中药主方为丹栀逍遥散,饮食上可以给予绿豆粥、赤豆粥、金橘、芹菜等适量饮用菊花茶、陈皮等。
(4)血瘀发热型见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唇舌紫暗,身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气血运行不畅等,中医主方为血府逐瘀汤,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如米粥、豆浆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肿瘤病人发热,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疾病发展、恶化的担忧与焦虑,害怕肿瘤细胞的转移等。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疑虑;嘱家属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情绪状态,主动与之交流,采用角色互换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2)对存在明显紧张、焦虑的患者,在降温治疗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缓解其紧张情绪,保持乐观情绪可提升治疗效果。可提升自身免疫机能;保持夜间优质睡眠来保持机体活力;平时可以冥想、深呼吸等方式以缓解情感压力,互相鼓励,缓解悲观情绪。应进行适当的活动,并叮嘱患者家属尽可能陪伴在患者的身边,保证其安全。但愿所有的负担都将变成礼物,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来迷茫的路。
来源:李进医生团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