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临床异质性的、可能危及生命的罕见自身炎症性疾病,在我国粗患病率约为1.403/1000001。既往很长一段时间GPP被视为寻常型银屑病(PV)的一种严重亚型。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PP与PV在皮损特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及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有必要将GPP视为一种独立疾病实体,并制定不同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诊疗管理方案2。
主要教育背景
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 & 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皮肤科博士后
主要工作任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任职
国际皮肤淋巴瘤学会 (ISCL) 委员
亚洲银屑病学会(ASP)理事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皮肤整形美容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银屑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维度差异支持将GPP视为独立疾病
皮损特征
不同于PV的离散鳞状斑块,GPP的特征性皮损表现为原发性、无菌性、肉眼可见的多个脓疱,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常伴有触痛,当脓疱汇集,可在皮肤表面形成“脓湖”1-2。
表1 GPP与PV的皮损特征差异2
临床特征
与PV的慢性表现不同,GPP的发作特性与全身炎症反应是二者的重要差异点。又因GPP发作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多种皮肤外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如:胆汁淤积、胆管炎、间质性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此外,GPP的脓疱内还可能出现微生物感染,引发败血症。诸多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使得GPP患者一旦发作通常需要紧急干预和更为频繁地入院治疗2。
表2 GPP与PV的临床特征差异
组织病理学
中性粒细胞浸润是GPP 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中性粒细胞在患者皮肤角质层或更深层广泛聚集。如棘层中所见的离散大囊泡,囊泡内便是大量聚集的中性粒细胞。这种嗜中性粒细胞囊泡与PV组织病理学中常见的Munro微脓肿相比,更大且侵入表皮更深。而位于更深层的脓疱即为 “ Kogoj海绵状微脓肿”,是通过病理学诊断GPP的重要依据2。
图1 GPP(A至D)与PV(E至H)患者皮肤切片的组织学图像
病因及发病机制
GPP的发病与IL36RN、AP1S3以及CARD14等基因的突变有一定关联,而与经典驱动PV发病的遗传学因素HLA-Cw6基因突变关联不大3。除此之外,与PV不同的是,GPP发病存在明显的先天免疫系统激活,而IL-36 通路异常是主要原因2。
抽丝剥茧,探寻差异源头—IL-36通路异常
IL-36是IL-1家族的一份子,其与IL-36受体结合后可诱导促炎性核因子(NF-κB)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刺激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引起炎症反应。IL-36受体抑制剂可阻断二者的结合防止炎症反应加重。在IL-36过表达或IL-36受体抑制剂缺失的情况下,IL-36将诱导下游炎性细胞因子大量产生,募集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促进GPP的进展2。
图2 GPP与PV的免疫机制差异
GPP精准治疗,IL-36受体抑制剂当仁不让
除了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GPP的治疗还应考虑急性期的控制和预防。生物制剂的发展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选择。在我国首部《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中,也将生物制剂推荐为急性期GPP系统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1。
但目前用于PV的生物制剂治疗GPP证据有限1,而针对GPP发病中的重要靶点——IL-36所研发的IL-36受体抑制剂则是近年来GPP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如《共识》中提到,IL-36受体抑制剂已在急性期GPP患者国际多中心Ⅰ期和包括中国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1。《共识》引用的Ⅱ期研究——Effisayil -1是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关键性试验。在Effisayil-1中,对于GPP发作患者,经IL-36受体抑制剂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清除脓疱和皮肤症状4。而于近日发布的Effisayil-1亚洲人群分析也证实了IL-36受体抑制剂其快速清除脓疱与皮损的效果在亚洲人群中同样出色。接受IL-36受体抑制剂治疗的亚洲GPP患者GPPGA脓肿单项评分为0,总评分在0-1的患者比例保持在60%以上,并且持续时间长达12周5。这些良好的研究结果为GPP的全新治疗带来了重要契机。
图3 GPP与PV的差异总结概览
专家述评
"psoriasis,银屑病"一词在医学词汇中已根深蒂固。而GPP,“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长久以来被视为寻常型银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而如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及证实GPP与寻常型银屑病存在诸多差异。现已有学者提出考虑将GPP更名为“泛发性脓疱型皮肤病”,可见学界已逐渐将GPP视为一种有别于寻常型银屑病的独立疾病实体,因此有必要为GPP建立针对性的、更为精准的诊疗策略。正是随着对GPP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发现及证实了IL-36通路在GPP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而基于这一证据所研发的IL-36受体抑制剂也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信未来对GPP患者实行更为精准且个体化的治疗管理是十分必要且能带来更多获益的。
参考文献
1.《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编写委员会专家组.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3):187-195.
2.Bachelez H, et al.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22 Oct;18(10):1033-1047.
3.Liang Y, et al. Curr Opin Immunol. 2017 Dec;49:1-8.
4.Hervé Bachelez, et al. N Engl J Med, 2021,385(26):2431-2440.
5.Morita A, et al. J Dermatol. 2022 Oct 25.
审批号:SC-CN-09532
有效期至:11/21/2023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