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科研
心血管
肿瘤
消化
神经
呼吸
感染
外科
内分泌
重症
肾病
儿科
眼科
妇产生殖
临床用药
急诊
风湿免疫
血液
口腔
血栓
热点
医事法学
综合
医院管理
皮肤
麻醉
中医药
整形美容
精神
检验
影像
AI学院
直播
资讯
我的训练营
学习圈
登录
丨
注册
+86
获取验证码
记住我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获取二维码中...
扫描成功
已过期
请点击刷新
打开壹生app,进入我的页面扫码登录
请下载最新版本壹生app >
常用国家/地区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手机号已经完成验证,请完善个人资料!
完善信息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paramName }}
{{ item.paramName }}
男
女
{{ item.paramName }}
selectChange(val, item)" v-model="item.paramId" :options="city" :placeholder="item.paramPlaceholder" style="width: 202px;height: 32px;">
{{ item.paramName }}
selectChange([val], item)" filterable remote reserve-keyword :placeholder="item.paramPlaceholder" :remote-method="remoteMethod" :loading="hospitalsLoading" style="width: 202px;height: 32px;">
{{ item.paramName }}
selectChange([val], item)" @focus="openDepartmentModalView" :placeholder="item.paramPlaceholder" style="width: 202px;height: 32px;">
{{ item.paramName }}
selectChange([val], item)" @focus="openLevelModalView" :placeholder="item.paramPlaceholder" style="width: 202px;height: 32px;">
{{ item.paramName }}
{{ item.paramName }}
{{ item.paramPlaceholder }}
{{ item.paramName }}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干货丨合并用药易致洋地黄中毒的几种情况
2020-06-13
作者:论坛报沐雨
经验
冠心病
心力衰竭
洋地黄是临床上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常用药物,其治疗剂量约为中毒剂量的60%,安全范围很窄,而在严重心力衰竭时,二者几乎相等,很容易出现洋地黄中毒。因洋地黄中毒引起心律失常而导致的死亡并非少见,因此,了解洋地黄的作用和代谢特点,掌握使用原则十分重要。
首先来看一则因合并用药导致洋地黄中毒的病例。
一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83岁,因肺部感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而入院治疗。
患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治疗经过
患者因尿量少,接受托拉塞米20 mg qd入壶常规治疗,查血尿素氮18.8 mmol/L,血清肌酐238.8 μmol/L,计算肌酐清除率为23.3 ml/min,示肾功能严重损伤。7日后,患者因房颤、心室率130~150次/分,而接受胺碘酮150 mg qd 静脉点滴治疗。
同时,患者因肺部感染,根据痰培养结果,于次日加用头孢他啶0.5 g q12h 静脉点滴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持续房颤,心室率100~150次/分,胺碘酮治疗效果欠佳,经临床会诊后加用去乙酰毛花苷0.2 mg qd入壶治疗,用以控制患者心室率。
使用去乙酰毛花苷第2天患者房颤好转,心率83次/分,继续洋地黄药物治疗,检查血钾为3.3 mmol/L,对症给予鼻饲补钾治疗。用药6天后患者心率73次/分,停用去乙酰毛花苷,其余治疗同前。
停用
去乙酰毛花苷
后2天,患者心率52次/分,心电图示阵发性室早二联律,窦性心动过缓,怀疑
洋地黄
中毒,急查血药浓度为2.8 ng/ml,提示
洋地黄
中毒。同时查血钾3.5 mmol/L,进行静脉补钾治疗。
患者在治疗期间合用药物品种较多,分析洋地黄中毒原因可能与上述药物有关。
二
洋地黄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洋地黄常与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有些药物可改变洋地黄在血液及心肌中的浓度,有些药物则可改变心脏对洋地黄的敏感性。
(1)
与
利尿剂
合用
洋地黄与利尿剂合用时,由于利尿剂可造成血清电解质浓度改变,从而使心肌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加,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排钾性利尿剂可造成低钾血症,容易引起洋地黄中毒,但血清钾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肌内是否缺钾,因此应该用心电图来反映低钾的情况。低血钾除了本身可引起心律失常外,也可促使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此外,利尿剂还能导致低镁血症,诱发洋地黄中毒。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高钙血症,由于钙离子与洋地黄均能抑制心肌细胞膜
Na-K-
ATP酶,两者有协同作用,故钙剂能增加洋地黄的毒性。
(2)
与
胺碘酮
合用
胺碘酮可影响地高辛从肾小管排泄,降低机体对地高辛的清除作用。此外,胺碘酮可将地高辛从其结合部位置换出来,使地高辛在血液中浓度升高,易引起中毒症状。若每日加用胺碘酮600 mg,连用一周,血浆地高辛浓度可升高69%。胺碘酮半衰期很长,即使停药后对地高辛的影响作用也会持续很久。如二者合用,地高辛的剂量应减半。
(3)
与
奎尼丁合用
奎尼丁可降低地高辛的清除率,并使地高辛在体内重新分布,置换与组织结合的地高辛,使血清地高辛浓度增加2~3倍。二者合用可引起地高辛中毒,故合用时地高辛的剂量应减半。
(4)与
维拉帕米合用
维拉帕米可降低地高辛的清除率,使血清地高辛的浓度增加70%,二者合用易致严重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
如
二者
合用,地高辛剂量应减半。
(5)与普罗帕酮合用
普罗帕酮
可使血清地高辛
的
浓度增加37%,这与地高辛的肾清除率降低有关,二者合用可导致血清浓度升高,亦应减少地高辛剂量。
(6)
与
硝苯地平
合用
硝苯地平可降低地高辛的肾清除率29%,使血清地高辛浓度增加43%,但也有人认为二者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7)
与
儿茶
酚胺类
合用
儿茶酚胺与地高辛合用易引起心律失常,故一般不宜合用。
(8)
与
口服抗生素合用
抗生素可抑制肠内细菌,减少地高辛的降解,导致其生物利用度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增加。
三
增加洋地黄中毒易感性的其他因素
地高辛血压浓度超过2 ng/mL,可诊断洋地黄中毒,但有些患者地高辛浓度正常,由于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高钙血症等),也可以诱发洋地黄中毒。
此外,在心肌缺血、缺氧、碱中毒、甲状腺功能减低等情况下,洋地黄类药物的中毒剂量更小。肺栓塞、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体重也是诱发中毒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秀云, 司延斌. 因合并用药导致患者洋地黄中毒1例. 药品评价. 2013,10(8):40-41.
2. 刘道喜, 王伺伟, 唐平. 洋地黄中毒2例临床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 2015,8(11):77-78.
3. 韩志义. 洋地黄与某些药物合用时的相互作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0,3(2):40-42.
转自心在线
评论
200
评论
查看更多
热门资讯
CHINET 2024全年数据解读: 鲍曼不动杆菌最新耐药数据
阿昔替尼获批国内首个且唯一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治疗,推动临床治疗格局变革
胡夕春教授:集结多学科力量,为每一个恶性肿瘤患者探明病因 |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52岁男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心脏康复一例
低血糖的10大诱因与急救方法,赶紧收藏转需
汇聚力量——为东亚女性的妇科癌症开辟希望之路
房颤患者发生出血后,停不停抗凝药?
长海经验 | 因标本处理不当导致诊断困难或误诊的分析【下消化道内镜诊疗误区⑫】
牛奶 or 酸奶?研究发现,选错乳制品,糖尿病风险飙升40%!
MAFLD患者的自然转归和结局如何?| MAFLD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