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0(CSA & TISC 2020,下简称“天坛会”)2020年10月9日-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召开。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在大会现场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唐洲平教授,特邀唐教授结合团队相关工作,谈谈脑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唐洲平教授
唐教授谈到,在脑出血治疗方面,目前临床研究进展仍存在不足,是我们需要面临、克服的重要困难。无论是病理生理机制,还是临床RCT研究,目前针对脑出血疾病诊疗的证据仍相对匮乏,尚缺乏有力证据指导指南更新。
近些年,美国学者发布的一项全球多中心研究引发关注,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脑出血微创治疗的安全性,但在疗效方面仅得出阴性结论,非常遗憾。
值得期待的是,即将到来的10月中旬,一场脑出血临床研究启动会将在武汉召开,凝聚多研究团队力量,历经数年策划,该项研究将聚焦于中等量脑出血,重点比较通过磁共振做弥散张量成像(DTI)后选择微创手术路径治疗方式与保守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期待相关研究成果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的脑出血诊疗指南。
微创治疗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式,但关于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仍不足,是其推广应用的“致命伤”。“脑出血分类、分部位、分层等细化研究还是太少,我们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在脑出血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唐教授表示。
随着5G技术、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脑出血诊疗领域也在进行着技术革命。历经二十余年的辛勤研发,唐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智能手术机器人已有样机问世,不同于过去依赖个人经验的判断,智能手术机器人是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计算以驱动决策,能够实现脑出血临床治疗的个体化、规范化,期待智能手术机器人能够为脑出血诊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在脑出血基础研究方面,国内不少研究团队也在日夜耕耘。基础研究大多聚焦于脑水肿,如脑水肿的产生机制、如何抑制脑水肿、炎症产生机制、如何抑制炎症等。此外康复也是一大研究方向,无论是脑出血还是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后续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唐教授领导团队也在进行着相关工作,期待能够帮助脑血管病患者实现功能康复,病愈后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回归生活。
针对脑出血疾病,从基础研究、到治疗、到后期康复,唐教授团队以及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并仍在为之不懈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公布,造福更多患者!
寄语:我与天坛会的20年
我祝愿天坛会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从首届开始到现在,我参加了每一届天坛会,大会传递的新证据、新方法、新理念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的脑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期待天坛会为同行搭建互相交流平台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产生更多的原创性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将我国脑血管病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
采访|中国医学论坛报 扈妍
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 慧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