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支扩感染” 背后的真实故事

2021-10-23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其他
病例简介


  1. ,74岁。发热伴咳嗽半月入院。


2. 现病史: 2018年6月11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波动于37.2~37.8℃,左耳痛、听力下降、咽痛、咳嗽,无咳痰。外院门诊考虑“肺部感染”,先后予以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治疗,体温控制不佳,最高达38.8℃。2018年6月28日收入我科。


3. 既往史及个人史:痛风病史20年,发作时予以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10年,肌酐最高135 μmol/L,未进行治疗。间质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病史4年。


诊治经过



入院查体:T:37.8℃,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下肺可闻及捻发音及少量细湿啰音。右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 14.75×109/L,N 79.5%,HB 94 g/L,PLT 373×109/L。肝功能: ALB 25 g/L,GLB 44 g/L。肾功能:BUN 7.4 mmol/L,CR 103 μmol/L。尿常规:潜血2+,蛋白1+。

感染相关:嗜肺军团菌IgM抗体弱阳性。血培养、痰培养、血T-SPOT、血G试验、血乳胶凝集试验、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均为阴性。PCT 0.22 ng/ml,血沉 104 mm/h,CRP 176 mg/L。


免疫相关:抗核抗体 1:100,IgG4 3.98g/L (参考值0.03~2.01 g/L), IgA4.74 g/L (参考值0.7~4.0 g/L),IgG 16.2 g/L (参考值7.0~16.0  g/L),IgM 0.35 g/L (参考值0.4~2.30g/L)。

CT:双肺多发感染,伴支气管扩张(左下肺为甚);双肾囊肿;下腹部、内听道、鼻咽CT未见明显异常。


1.jpg


B超:泌尿系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印象:

病例特点: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的病史。此次“发热伴咳嗽半月”入院,查体双下肺可闻及捻发音及少量细湿啰音,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肺部CT示支气管扩张,双肺多发感染。


初步诊断


1.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2.间质性肺病

3.慢性肾脏病2期



经验治疗及效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 g q8h (6.28-7.3),头孢吡肟 1.0 g q12h (7.3-7.8)。

积极治疗十余天,患者体温及相关炎症指标无明显好转。


思考:谁能料想1例“支扩感染”竟然如此难治!常规诊疗“套路”的无效,迫使我们从头反思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重新梳理已有的资料,寻求新的线索。

再次梳理



1.     回溯病史:

患者自诉罹患“间质性肺炎、痛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多年,未经规范化诊断和系统性治疗;此次以发热、干咳起病,病程中出现听力下降;入院后初步筛查,免疫相关实验室检查IgG4升高,CT提示双肺间质性改变;常规CT、B超、心、肠镜等均未发现其他感染、肿瘤依据;故要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


2.     影像学阅片:

患者入院后已完善头颅、胸部、腹部CT,但我们得到的检查报告对临床并无太多提示。

临床医师再次认真阅片—可见腹部CT增强中显示腹主动脉有明显充盈缺损。这是否提示大血管相关病变?


2.jpg



3.      进一步检查:

为明确是否有大血管疾病,并排查他隐匿的病灶,遂行PET-CT检查,结果显示:1、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右髂动脉分支管壁FDG代谢条形增高,考虑为炎症可能性大。2、双肺斑片状影及网格状致密影,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FDG代谢增高(SUV最高2.9),考虑为炎性病变。


3.jpg


4.     专科会诊:

患者经系统抗感染治疗无效,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存在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故请风湿科会诊。风湿科会诊意见:考虑系统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可能。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已达到2018年美国风湿学会的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确诊血管炎和发病年龄≥40岁是进行该项诊断的必要条件。具体的评分要求有以下内容(诊断需≥6分):

a)  临床表现:晨僵(2分)、视力突然丧失(2分)、下颌跛行(2分)、新发颞部头痛(2分)、头皮触痛(2分)、颞动脉搏动减弱或压痛(1分)。

b)实验室检查:ESR ≥ 50 mm/h 或 CRP ≥ 10 mg/L(3分)。

c)  颞动脉活检:明确血管炎(5分)、可能血管炎(2分)

d)  影像学:颞动脉呈典型“光晕”(超声)(5分)、双侧腋动脉受累(3分)、PET示全动脉活动性病变(3分)。

PET-CT明确该患者有大动脉血管炎;患者年龄>40岁,这两点已满足诊断患者为巨细胞动脉炎的必要条件。另分项评分中:实验室检查ESR 104mm/h 、CRP 176mg/L,该项评分3分;影像学PET示腹主动脉、右髂动脉分支动脉活动性病变,该项评分3分;累积评分6分,已达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最终诊断


1.系统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可能

 IgG4相关性疾病、科Cogan)综合征待排

2.间质性肺病

3.慢性肾脏病2期



治疗方案及随访

治疗方案:甲强龙 60 mg qd(7.9-7.11),体温恢复正常,听力略有恢复。

2018年7月11日出院,风湿科就诊。继续口服甲强龙治疗,无发热,咳嗽好转,听力逐渐恢复。

刘杨教授点评


1.本病例中,患者的支气管扩张感染是“烟雾弹”。貌似常见的疾病经积极治疗后疗效不佳时,应寻找其他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向。IgG4阳性为该病例的诊断的带来了转机。

2.发现该患者腹部CT中主动脉的病变是诊断思路变换的关键,这提醒我们临床医师不仅要能看懂影像学报告,还要具备独立阅片和思考的能力,细微之处才能见真知。

3.结缔组织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多系统,症状无特异性。有些是排他性的诊断,常需要多方面寻求线索并进行归纳总结。


拓展阅读

1.系统性血管炎

 这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非感染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乏力、皮肤损害、关节炎、多系统侵犯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根据2012年Chapel Hill标准分类:(1)大血管炎(LVV):大动脉炎(TAK)、巨细胞动脉炎(GCA);(2)中血管炎(MVV):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KD);(3)小血管炎(SVV):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4)变异性血管炎(VVV):白塞病(BD)等;(5)单器官性血管炎(SOV):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等;(6)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7)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乙肝病毒、梅毒相关性主动脉炎等;(8)一组原因不明的、以非感染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血管炎的治疗:20%为自限性,发现疾病时如病情平稳,可随访观察。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活动期或早期、血沉尚未正常时,包括: 1)激素类药物:泼尼松每日1mg/kg, 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每周减总量5%~10%,剂量减至5~10mg,维持一段时间。重症者可予以甲强龙冲击。 2)免疫抑制剂:常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可每日口服2 mg/kg或冲击治疗,每3~4周0.5~1 g/m2体表面积,病情稳定逐渐减量。 3)29%~73%需要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来诱导和维持炎症的缓解。后期若血管狭窄影响功能需要手术治疗,一般予以血管重建术或血管扩张术。


2.IgG4相关性疾病

这是一种与IgG4相关,累及多器官或组织,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受累脏器的肿胀或者炎性假瘤形成,包括米库利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间质性肾炎及腹膜后纤维化等多种疾病。 1995年,Yoshida等提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概念。2001年,AIP与IgG4的关系首次提出。2003年,Kamisawa等引入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概念。2010年,在Autoimmun Rev杂志上宣布该种疾病的诞生。其诊断标准:1.临床检查显示1个或多个器官特征性弥漫性/局限性肿大或肿块形成。 2.血液学检查示血清IgG4升高,大于135mg/dl。 3.组织学显示(1)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2)组织中浸润的IgG4+浆细胞与浆细胞的比值大于40%,且每高倍镜视野下IgG4+浆细胞大于10个。确诊:1+2+3,可能:1+3,可疑:1+2。IgG4RD累及血管可伴发动脉炎,累及主动脉可导致动脉夹层或动脉瘤。临床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难以区分,确诊有待病理证实。


IgG4升高(>1.35g/L)对诊断IgG4RD灵敏度90%,但特异度60%,阳性预测值34%。血清IgG4水平升高不能直接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但血清IgG4升高及其升高水平的差异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


IgG4RD累及肺部,约50%患者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其余患者仅出现影像学异常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其影像学分型可分为:


4.jpg


IgG4RD累及肾脏,可导致间质性肾炎,表现为多尿、血尿、夜尿及肾功能减退。同时,血清IgG4升高,除见于IgG4相关性疾病外,还可见于淋巴瘤、结节病、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免疫缺陷病。约5%健康人群的IgG4也有升高。


3.科Cogan)综合征

科根综合征以青壮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发病率极低。是以眼、内耳受累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包括角膜炎、葡萄膜炎、巩膜炎、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功能障碍。角膜基质炎是最重要、最具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表现,全身各种血管均可累及,可出现动脉炎、动脉瘤、心脏瓣膜受累。


 4.PET-CT在血管炎中应用

炎性细胞同肿瘤细胞一样高表达葡萄糖转运因子,18F–FDG可在炎症部位大量聚集。大、中血管炎病变在PET/CT检查时表现为血管壁的18F–FDG均匀性吸收,在疾病早期有助于血管炎的诊断。目前使用PET-CT评估血管炎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视觉等级,将血管壁的信号强度和肝脏进行对比,分为4级。0级:无摄取;I级:信号强度低于肝脏;II级:信号强度近似于肝脏;Ⅲ级:信号强度高于肝脏,II级以上被认为是疾病活动。另一种是计算病灶的SUV值,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很少应用。有研究表明,PET/CT对活动期大动脉炎诊断特异性为91.7%,敏感性为92.6%。



傅京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 

丁百兴  袁瑾 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本文首发自华山抗生素所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