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丨树立中医药创新典范,共促基层中医药传承发展

2024-04-09作者:耿睿资讯

近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全科医学大会在湖北武汉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顶尖中医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药基层建设策略,共促中医药传承发展。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基层中医药服务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


在基层中医馆建设与中医药传承发展分论坛上,大会主席海医会全科医学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祝墡珠教授发表精彩致辞,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副处长徐宏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研究应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本文整理大会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积极推进、不断完善、共同努力,基层中医药建设发展未来可期


<span id=

祝墡珠教授致辞


祝墡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基础,巩固服务阵地,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便捷、优质中医服务的需求。


2022年3月,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个部门印发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服务设施设备的全面提升,人员配备的合理化,以及管理的规范化。该计划旨在提供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全覆盖,以及基层中医药服务和人才配备的基本全覆盖。为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相信随着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美好愿望将成为现实。祝墡珠教授呼吁广大基层医生共同努力,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维护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福祉。


 重视技术、重视信息化、重视人才建设,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徐宏伟教授.jpg

徐宏伟副处长


徐宏伟副处长介绍,千百年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简、便、廉、验”的特性让众多百姓受益。为了传承中医药适宜技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河南省全面推进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汇编》《常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手册》,以造福广大百姓。


徐宏伟副处长指出,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以适宜技术推广作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举措。信息化系统的支撑是实现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徐宏伟副处长强调,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特点:首先,信息化系统具备管理的功能,如慢病规范化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家庭医生规范化服务与管理、员工日常管理等;其次,信息化系统可以辅助基层中医师诊断决策,如有的地区探索开发的“经方云”等平台,可以很好地帮助基层中医大夫减少误诊并提升诊断决策水平;再者,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实现培训的功能,通过整合大量优质培训资源,为促进单位员工培训学习、业务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也能够解决基层人员外出培训的工学矛盾,实现员工知识更新的需要。


徐宏伟副处长表示,目前困扰和牵制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人才紧缺,各地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均面临有馆无人、招人困难、留人困难等实际问题。因此,要下大力气从人才出口端加大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供给,面向基层建设人才队伍。


上海市卫健委中医发展处一级主任科员奚之骏主任也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创新举措,打造社区中医服务主阵地,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从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从基础到临床,通心络有效防治AMI,树立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典范


杨跃进教授.jpg

杨跃进教授


通心络是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疾病的代表性专利创新药物,是国家医保甲类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上市二十多年来,通心络在临床广泛应用,先后获《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30多部国家级心脑血管疾病指南/共识推荐,其相关科学研究及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科技成果大奖。围绕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不断开展并陆续发布,为中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表率。


杨跃进教授介绍,介入治疗和药物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治疗方案,但仍面临心肌无复流和心肌再灌注损伤两大国际性难题,临床亟需新的药物或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治疗现状。微血管堵塞是心肌无复流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能是防治心肌无复流的关键。既往研究显示,通心络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有望成为解决上述国际性难题的有力武器。


基于此,杨跃进教授团队参与了中医药领域首个973项目课题“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提出“通心络可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减轻心肌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无复流和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和预后”的研究假说,核心任务为探索通心络的疗效与作用机制。


杨跃进教授团队在中华小型猪身上建立AMI/再灌注模型,并进行预给药后测定无复流范围。结果表明,通心络预给药1-3小时,能够缩小心肌无复流范围和梗死面积分别达到80%和32%。研究还证实,通心络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通路增加eNOS的磷酸化。


根据前期对通心络机制的探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ENLEAT试验),以评估AMI患者在急诊PCI术前及术后服用通心络胶囊对心肌无复流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行PCI手术24小时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明显降低ST段抬高幅度,加速ST段回落速度,降低心电图无复流发生率达36.6%;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改善再灌注后的心功能。


基于既往系列研究,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 研究)”,进一步证实通心络胶囊改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能力。CTS-AMI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国内124家医院、纳入3797例发病时间在24小时以内STEMI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再梗死、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显著降低30天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再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了74%。在研究的次要终点上,30天卒中发生率、30天和1年大出血率、1年全因死亡率、24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相似。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CTS-AMI研究结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IF 120.7]重磅发表。这是该刊创刊百年来首次刊登中成药临床研究成果。CTS-AMI研究成果的取得是近十年急性心梗治疗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基于微血管保护改善心梗预后的用药空白,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杨跃进教授总结到,综合来看,通心络胶囊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能显著改善STEMI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预后,尤其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AM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希望。通心络作为有基础理论、有临床实践,又有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硬终点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创新中药,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发展。


 守护呼吸健康,连花清瘟有效防治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


贾振华教授.jpg

贾振华教授


贾振华教授介绍,人类历史上与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近二十年来SARS、甲型H1N1流感、MERS和新冠病毒等疫情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后疫情时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控任务依然艰巨。中医药在两千年的抗疫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出了证治规律,对当前应对新发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


中医理论中的“新病入络”概念对理解外感温热病,尤其是呼吸系统传染病具有独特价值。肺络是肺功能实现的途径,其功能在“气络-气道-血络”的传变规律下发挥作用。在温热病的早期,疫毒侵袭阳络和气络,中期则毒热壅肺,气道受阻,晚期则出现换气和血液障碍,导致功能衰竭。因此,依据肺络病的证治原则,使用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化痰止咳的方剂,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策略。


振华教授指出,连花清瘟是在肺络证治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该药方结合了古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和吴又可的《温疫论》的精华,并创新性地加入了广藿香、红景天等成分。连花清瘟自2003年SARS疫情期间开始使用,并在2004年正式上市。


在新冠疫情中,连花清瘟进行了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其在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显示,连花清瘟能够针对疫毒病因,早期清除病毒,清肺化痰,阻断疾病传变,从而发挥系统阻断作用。此外,连花清瘟还能改善气道雍阻,提高确诊普通型患者的治愈率,并从基础研究角度探讨其化痰止咳的科学内涵。同时,研究还围绕连花清瘟的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新冠感染人群和密接人群中开展了临床研究。在国内新冠疫情防控中,连花清瘟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批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并被列为“三方三药”代表药物之一。


贾振华教授表示,在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的支持下,未来将继续发挥协作优势,围绕肺络病证治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全球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控贡献力量。


会上,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盛飞教授,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熊卫红教授,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红兵教授,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胡振波教授,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二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进国教授分别就“陆氏针灸”文博馆在基层的建设与中医药传承、社区中医症状门诊建设思考与实践、医防融合助推基层发展——中医+慢病管理特色模式实践、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修复儿童自愈力共筑儿童美好未来等主题展开精彩汇报。


结语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全科医学大会“基层中医馆建设与中医药传承发展”分论坛秉承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理念,聚焦如何推进中医馆建设与中医药发展的课题,相继从顶层设计、人才建设、技术推广、传承规划等角度切入,为线上线下听众献上了内涵丰富的学术盛宴。正如厦门市第五医院副院长徐国山教授所言,“中医深受基层群众喜爱与信任,中医馆建设在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重视,中医的传承重在基层”,促进中医药基层建设意义重大。希望未来有更多创新中药出现,为推动基层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为更多基层人民带来福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