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湛先保教授:120mg为我国患者瑞戈非尼适宜用药剂量,chemo-break策略增敏后线治疗效果
湛先保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海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长海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组组长
专业方向:消化系统肿瘤内科诊疗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胃癌/胰腺癌/IO/姑息支持治疗等专委会常委/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专委会胃癌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学会腹膜癌/胰腺癌/CRPC/营养等专委会常委/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委员、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胃癌靶向与免疫专委会主委
上海市化疗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上推荐的瑞戈非尼起始用药剂量为160mg,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该剂量引起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皮肤反应和高血压反应较大。周爱萍教授的研究中瑞戈非尼使用剂量为120mg,调整为120mg起始剂量后能较好地兼顾安全性与疗效,实际用药也时常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采取灵活起始的策略。
周爱萍教授牵头的研究显示120mg瑞戈非尼用药组患者OS可达14~16.7个月,显示了较长的生存时间,但对结果需要辩证分析。一是研究纳入人群病情的异质性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二是该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研究,疗效评价标准可以进一步改进;三是该研究回顾的时间段属于瑞戈非尼刚进入到临床使用的阶段,用药对象、方案等都非常谨慎,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易受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通过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对瑞戈非尼治疗晚期CRC的疗效进一步确证。
此外,湛教授还分享了关于瑞戈非尼的Chemo-break策略的临床体会。他表示,Chemo-break这个理念是基于CRC全程管理模式提出的,可以避免长期化疗带来的诸多问题。一、二线采用标准化疗,三四线治疗则更关注患者对药物的毒性反应和生活质量。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可导致患者骨髓增殖能力降低、免疫功能低下,出现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mCRC患者在三线治疗时接受抗血管生成单药治疗可以获得化疗间歇期、减少化疗的毒性,给机体创造恢复缓和的时间。同时,肿瘤细胞本身的基因突变,使得肿瘤微环境基本上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瑞戈非尼不仅可以显著抑制血管生成,促进血管正常化,还能通过增加淋巴细胞的活性和激活状态减缓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抑制、重塑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后续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输送和有效性。临床研究也证实,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客观缓解率,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
申蓉教授:瑞戈非尼120mg起始剂量患者更为耐受,口服TKI药物联合局部治疗获益显著
申蓉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肿瘤微创治疗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 委员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精准肿瘤学分会 副主委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转移分会 副主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医疗医师分会 常委
山东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分会 常委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学分会 常委
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生物靶向治疗委员会 常委
山东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委员会 常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 委员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 委员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评审专家
申蓉教授分享到,“若瑞戈非尼的起始剂量为160mg则患者耐受性较差,通常在使用过程中会因出现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而减少用量。因此根据临床经验我们认为,将瑞戈非尼的起始用药剂量调整为120mg,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更为适宜。”
结直肠癌肝转移在临床较为常见,也是结直肠癌的治疗难点。尤其对于多发的弥漫性的肝转移以及靠近肝门脉区、肝包膜区的病灶,局部治疗往往难以处理。对于单发的肝转移患者,首先考虑使用TACE或射频消融等局部手段治疗,再运用全身治疗对其他影像学上不明显的微小病灶进行处理或预防可能出现的肿瘤全身转移;对于多发的肝转移患者,通常用全身治疗的方式使患者病情得到初步缓解,在此基础上对于顽固病灶进行局部治疗往往会有不错的疗效。
国内的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局部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例如曹广教授报道的一项HAIC联合瑞戈非尼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只要把握好治疗时机和适应证,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组合方案比单纯进行全身治疗效果更佳,更好惠及广大结直肠癌患者。
孙晶教授: 无症状原发灶率先切除无优势,口服TKI药物联合局部治疗前景广阔
孙晶 教授
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普外科执行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腔镜微创技术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委、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微创外科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学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微创外科创新转化学组委员
海归医协青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腔镜腔镜专委会委员
2021ASCO上发布的一项iPACS研究显示,对于不可切除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症状原发灶切除组的获益并没有显著优于单纯的全身化疗加上靶向治疗组。该研究似乎与既往外科医生关于抗肿瘤治疗的“缩瘤”理念不符,即大部分临床医生认为对于不能实施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肿瘤患者,先行R1手术治疗能够为其带来生存获益。
实际上CSCO指南明确提出当转移灶是不可切除且没有转化的价值,原发灶没有出血穿孔或者梗阻等相关的症状时,是不推荐在进行全身治疗前先实施原发灶切除的。iPACS研究为肠癌领域CSCO指南提供了很好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手术切除组患者出现了较高概率的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严重的全身治疗的不良反应,研究被伦理委员会叫停,目前公布的数据样本量不足,使得研究的可信度有所降低;二是该研究未详细说明入组患者的肿瘤位置、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也未详细报告后续疾病进展后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孙晶教授还分享了上海市瑞金医院临床肿瘤治疗中心的相关经验,如果患者原发病灶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会首先让患者接受全身性的治疗,同时在准确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即转化治疗成功后才考虑实施相应局部手术。仅对部分手术切除意愿强烈的患者,在充分评估肿瘤位置、身体耐受情况、手术风险后才会首先考虑先实施原发灶的切除手术。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目前还存在一些难点。一是临床医生如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为潜在可切除的状态。这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对患者的基因状态、肝脏病灶部位和转化成功后肝脏功能的储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二是现有的评价患者是否能够转化成功的手段尚不充分。这需要持续的动态监测以及外科和内科的联动及相互配合。及时讨论,准确评价、完美配合可以帮助快速辨别患者转化状态、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的机会。
此外,孙晶教授介绍,局部治疗除了传统的外科手术之外,还包括介入的手段,如消融,包括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消融,以及灌注化疗和TACE。通过一些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特殊介质来精准给药也属于局部治疗。对于潜在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口服瑞戈非尼等TKI类药物全身治疗能够达到快速缩瘤的目的,使患者转化为可根治的状态,从而进行局部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孙晶教授对口服TKI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前景十分看好,他认为该方案是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应用条件和适用对象,提高患者的转化治疗成功率,真正为患者带来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