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黄瑾明教授
黄瑾明,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首批全国名中医,首批桂派中医大师,国家二级教授,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首席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传承人,是现代壮医临床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国民族众多,在数千年灿烂文明发展中,各民族的医药也随之发展。壮医药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萌芽,但真正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壮医学术流派并走向世界,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壮医能走上世界医学舞台,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主攻壮医四十余年、开创壮医研究先河,有着“壮医临床第一人”之称的全国名中医、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黄瑾明教授。
开创流派,壮医传承耀八桂
在广西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壮医疗法中,应用最广的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目前这种疗法能治疗疾病达130多种。
1976年,时任广西中医学院(今“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教师的黄瑾明,偶然中首次见识了这一疗法治病的过程,叹为观止,于是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壮医研究。
1985年,黄瑾明等人组建了全国首家壮医医疗机构——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对壮医疗法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临床验证,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开创了壮医药整理研究的先河。
至此,流传在民间的壮医技法得到广泛应用,壮医也成为一门学科步入医学殿堂。
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以黄瑾明临床工作为题材的《“线”到病除》节目,引起轰动。
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的黄瑾明由此被誉为“壮医临床第一人”。
2012年,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黄瑾明为代表性传承人,在我国民族医药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艺双馨,仁心济世为苍生
在挖掘整理民间壮医壮药的过程中,黄瑾明始终强调坚持运用壮医理论指导临床,以验证壮医的科学性,并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
他提出了“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气血均衡”五大理论,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挖掘整理壮医药线点灸、壮医浅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三大核心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完成的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在壮医领域都属首次。
在长期的壮医临床一线工作中,黄瑾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擅长应用壮医针灸及壮药内服外用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陈旧性面瘫、不孕不育等积累了大量临床验案。
20世纪90年代初,南宁一度出现红眼病流行,药店里的眼药水几乎被抢购一空。看到这个情形,黄瑾明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尝试用药线点灸治疗红眼病,结果治好了许多患者。
在诊疗过程中,黄瑾明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医的仁爱之心。那就是“要让病人在享受中接受治疗”,强调无痛进针。为了体验针感,他还经常亲自试针,调整手法轻重缓急,深受患者的赞誉。
皓首雄心,杏林留芳树楷模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壮医针灸技术,黄瑾明不仅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得传给弟子,还制作了壮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教学光碟并公开发行。1997年,黄瑾明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在全国开办了30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培训班,培训了1500多名技术骨干,指导20余家县级中医院建立壮医科。
近年来,黄瑾明及其学术传承团队在广东、湖南、辽宁等地互建二级传承站。声名远播的黄瑾明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及推广壮医疗法。在他的努力下,壮医疗法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为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简便廉验”的壮医疗法,作为“桂派中医大师”的黄瑾明,如今虽然已年过古稀,却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民族医药事业发挥余热。
通讯员: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陆彬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