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当地时间2019年7月24日,第11届世界血液学和肿瘤学大会(2019 World Hematology)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本次会议围绕“血液学和肿瘤学的传播之谜”主题进行,来自各国的肿瘤学家、血液学家、免疫学家、病理学家、研究学者和学生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不同类型的血液疾病和肿瘤领域最新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会议期间,烟台毓璜顶医院肿瘤内科孙等军副教授和宋述杰博士代表研究团队,口头报告了一项题为“Anlotinib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安罗替尼可有效治疗晚期颌下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XPA)]的研究,分享该院运用安罗替尼治疗一位转移性颌下腺CXPA患者的成功案例。
孙等军副教授作口头报告现场
孙等军副教授(右)和宋述杰博士(左)会场合影
为了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本报对烟台毓璜顶医院张良明教授和孙等军副教授进行了专访,请其回顾晚期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现状、阐述研究对临床的启示以及对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实际应用的个人看法。现整理精粹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介绍
张良明教授和孙等军副教授专访
访谈实录
1、晚期涎腺恶性肿瘤(尤其是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流行病学现状如何?
张良明教授:涎腺亦称唾液腺,分为大涎腺和小涎腺两类,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小涎腺主要分布在口腔、咽腔、鼻腔、副鼻窦、喉和气管粘膜内。涎腺恶性肿瘤是一组临床上不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头颈恶性肿瘤的2~6%,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生物学行为不尽相同。
其中,颌下腺肿瘤发病率占涎腺肿瘤第3位,而恶性颌下腺肿瘤以腺样囊性癌较为多见,其次为CXPA,也称混合瘤恶变。根据不同的文献报道,颌下腺CXPA约占颌下腺恶性肿瘤12~25%,在整体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0万分之0.17。
2、目前,晚期涎腺恶性肿瘤(尤其是颌下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有哪些?这些方案疗效如何?
张良明教授:对于伴远处转移的晚期涎腺恶性肿瘤,根据最新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2019.V2),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鼓励参加临床试验、全身化疗和最佳支持治疗。如果是唾液腺导管癌和腺癌,建议检测雄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如果是乳腺样分泌癌(MASC),则需检测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融合基因。顺铂、环磷酰胺、阿霉素(CAP)、卡铂联合长春瑞滨、表柔比星或托蒽醌单药等化疗方案在小样本的Ⅱ期临床试验或病例回顾分析中被证实有效。而对于转移性颌下腺CXPA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未确立标准治疗方案,暂时没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成熟化疗方案可用。
一年前我们科室接诊了一位转移性颌下腺CXPA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尤其后期尝试安罗替尼靶向治疗以后,临床获益较为显著,下面就请孙主任来介绍一下这个病例的各方面情况。
3、还请介绍一下这个病例的情况,请问当时是怎样考虑用安罗替尼这种抗血管生成药物作为用药方案?
孙等军副教授:患者为老年男性,67岁。既往史:患者16岁时曾行颌下腺手术,病理检查为良性肿瘤。2016年,患者因颌下腺新发肿块,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多形性腺瘤癌变,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患者采取局部放疗,未行辅助化疗。现病史:2017年12月底,患者就诊于我院。胸部CT提升右肺多发转移(四处寡转移病灶)。前期采用局部微创离子治疗和局部微波消融术,疗效显著,达到完全缓解(CR)。术后6个月,患者出现新发转移灶。
当时,为避免后续疾病进一步进展,选择采用全身治疗,即抗血管生成药物作为用药方案,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考量:①涎腺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较低,目前尚缺乏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标准治疗方案,临床诊治困难重重;②传统化疗药物常见的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容易让患者心生畏惧甚至排斥,而抗血管生成药物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③既往基础研究提示,颌下腺CXPA患者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均呈过表达,而两者均为抗血管生成治疗重要的信号通路,因此推荐使用泛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
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选择方面,综合考虑药物可及性、性价比和不良反应等因素,最终选择安罗替尼作为治疗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安罗替尼在不良反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连服两周、停药一周”的剂量模式有效减少毒副反应叠加,相比其他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停药的情况。
4、请问安罗替尼用药后目前取得怎样的效果?
孙等军副教授:患者按常规剂量服用安罗替尼12mg,每日1次,连服两周,停药一周。服药两个周期后,肺内病灶达到部分缓解(PR),至第10周期仍保持PR状态。服药期间除阶段性声音嘶哑外,尚无明显不良反应。第12周期,患者肿瘤呈现病情进展(PD)。患者接受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维持近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已超出临床预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下一阶段治疗建议继续服用安罗替尼,同时联合化疗药物紫杉醇+顺铂。目前患者已经完成四个周期治疗,现在维持部分缓解(PR)状态,部分病灶已消失,较大病灶明显缩小。综上所述,该例转移性颌下腺CXPA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临床获益较为显著。
该例患者之外,我们科室还有3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同样接受了安罗替尼治疗。4例患者中,2例疾病稳定(SD),2例PR,疾病控制率达100%。然而,目前样本量仍较少,期待未来有机会与兄弟单位或上级医院合作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从而夯实研究数据。
5、根据目前贵院应用安罗替尼治疗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病例的实际经验来看,对于其他地区的应用或癌种的治疗有什么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
张良明教授:该例患者在前期寡转移阶段采用局部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疾病发展到后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首先采用安罗替尼单药治疗,获得近8个月的PFS;疾病进展以后,将安罗替尼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患者维持PR状态。总得来说,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治疗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疗效显著,未来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证实其应用价值。
我们将其进行总结,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肿瘤靶向与治疗》(OncoTargets and Therapy),并受邀出席第11届世界血液学和肿瘤学大会作口头报告,将与国际肿瘤领域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值得一提的是,宋述杰博士还将携一项题为“Real world study of anlotinib in advanced lung cancer(安罗替尼在晚期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共同亮相。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安罗替尼能给晚期涎腺恶性肿瘤和肺癌的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启示和助力。
参考文献:Onco Targets Ther. 2019 May 24;12:4093-4097. doi: 10.2147/OTT.S200324. eCollection 2019.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
审校 | 烟台毓璜顶医院肿瘤内科 张良明教授 孙等军副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