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耐药菌脓毒症:PMB-CROS随机临床试验|重症研究展播

2024-04-12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耐药菌脓毒症:PMB-CROS随机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重症监护[Crit Care,IF(2022):15.1]

通讯作者:孙同文教授 陈平雁教授

第一作者:刘韶华 吴莹

主要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推荐理由



多黏菌素B是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脓毒症的有效药物之一。该论文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样本量最大的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多黏菌素B治疗CRO脓毒症的研究。为多黏菌素B的合理用药及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



研究解读



多黏菌素B的适当给药方案仍然存在异议。孙同文/陈平雁教授团队在Crit Care发表了治疗药物监测(TDM)指导下多黏菌素B最佳剂量的研究。


在中国河南省的26家医院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由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引起的脓毒症患者,这些患者对多黏菌素B敏感。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HD)组和低剂量(LD)组,HD组接受150 mg负荷剂量,每12小时75 mg维持剂量;LD组接受100 mg负荷剂量,每12小时50 mg维持剂量。TDM用于确定多黏菌素B的剂量是否需要根据稳态时24小时曲线下面积(ssAUC0–24)在50~100 mg h/L范围内调整。主要结果是14天的临床反应,次要结果包括28天和14天的死亡率。


该研究入组311名患者,其中HD组152名,LD组159名。意向性治疗分析显示,两组14天的临床反应无显著性差异。Kaplan-Meier的180天生存曲线显示,HD组的生存优势高于LD组。HD组中达到目标ssAUC0–24的患者比例高于LD组,特别是在脓毒症休克亚组中。目标AUC与临床结果无关,但与急性肾损伤(AKI)相关。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无差异。


该研究表明,对于由CR-GNB引起的脓毒症患者,固定的多黏菌素B负荷剂量为150 mg,维持剂量为每12小时75 mg,是安全的,并改善了长期生存率。增加的AUC与AKI的发生率增加相关,TDM结果有助于预防AKI。



专家点评



脓毒症的发病率高、治疗费用高、死亡率高。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s,CRO)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病死率更高。其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多黏菌素B这一在20世纪70年代因肾毒性而被废弃老药被重新用于治疗CRO引起的感染。


目前指南推荐多黏菌素B治疗CRO感染的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的总体重(Total Body Weight,TBW)确定,负荷剂量为2.0 ~ 2.5 mg/kg,维持剂量为1.25 ~ 1.5 mg/kg每12h一次,并期望能达到ssAUC0-24 50 ~ 100 mg h/L的目标。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达到ssAUC0-24 50 ~ 100 mg h/L的目标治疗窗可以提高疗效。此外,基于体重的策略正受到多黏菌素B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质疑。多黏菌素B的最佳给药方案仍存在争议。 


多黏菌素B是我国最常用的多黏菌素类药物。但国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的多黏菌素B的剂量低于指南推荐的剂量,医生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日剂量50 mg或75 mg,每12小时1次,这并非是根据TBW确定,而是因为该用药方法易于实施同时避免浪费。此外,部分患者并未接受负荷剂量,我们知道长时间暴露于低浓度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而没有使用适当的负荷剂量的多黏菌素B,不能迅速达到最佳的血浆暴露,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黏菌素类药物的治疗窗较窄,且存在明显的肾毒性,此类药物应该在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基础上实施给药策略,但受限于检测手段的复杂性,多黏菌素B的TDM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的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CRO导致的脓毒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20年开始,历经三年,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多黏菌素B治疗CRO脓毒症的合适临床给药方案,并应用TDM解释多黏菌素B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最佳剂量。



创新背后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耐药菌的泛滥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作为ICU的医生,更是每天都要面临CRO导致的严重感染,经常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目前虽然已经发现了一些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CRO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但多数在中国并未未上市,多黏菌素B仍然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可选药物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武器,使其更好,更精准的发挥治疗作用,同时避免其副作用,是困扰许多重症医生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孙同文教授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陈平雁教授,以及河南省内多家三甲医院的ICU负责人,共同设计了“治疗药物监测导向多黏菌素B治疗CRO脓毒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PMB-CROS),并在河南省内18个地市26家三级医院开展该项研究,本研究共纳入300余位CRO脓毒症受试者,接受不同的多黏菌素B起始剂量,并根据TDM结果进行计量调整。


最终发现,对于CRO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患者,接受多黏菌素B负荷剂量150 mg,随后75 mg每12 h的维持剂量是安全的。与接受较低剂量的患者相比,患者的180 d生存率更好。研究还发现更高的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与AKI发生率增加相关。另外,虽然目前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均推荐无需根据肾功能状态调整多黏菌素B的使用剂量,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多黏菌素B的血药浓度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增高而增高,肾功能受损患者应用多黏菌素B更容易达到目标血药浓度水平,这一新发现对传统的用药模式产生了挑战。



作者介绍



图片2.png

通讯作者

孙同文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兼综合ICU科主任、急诊和重症党总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八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lntensive Care Research 执行主编,《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副总编辑,河南省脓毒症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图片3.png

通讯作者

陈平雁

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海南省真实世界研究院执行院长。三方协调委员会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分会前主任委员(2014-2021),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生物统计学会会长。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2005年在国内率先组建生物统计学系,并于当年获教育部批准在国内首先开设生物统计本科专业。


图片1.png

第一作者

刘韶华

医学博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综合ICU副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卒中重症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河南省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图片4.png

第一作者

吴莹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生物统计学会秘书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药物临床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对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及统计分析有丰富经验,主持多项与临床试验方法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代表性研究成果以一作或通讯发表于《Statistics in Medicine》《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Statistics in Biopharmaceutical Research》《CHEST》《e-ClinicalMedicine》等杂志。参与编写的《Real-World Evidence in Medical Product Development》一书已出版。




团队介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系国家重点专科、河南省脓毒症诊疗中心,河南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团队长期耕耘在重症医学领域,在Critical Care、JAMA Surgey、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8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牵头制定专家共识5部,发布《脓毒症诊断与治疗规范》团体标准一项、《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指南》一部,主编主译4部脓毒症相关著作。学科2023年收治危重患者3000余人次。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