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室起搏比例超20%~40%,或需要生理性起搏!多心律学会指南

2023-06-21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微信图片_20230530144952.jpg

美国心律学会(HRS)、亚太心律学会(APHRS)和拉丁美洲心律学会(LAHRS)联合发布了心脏生理性起搏以避免和减轻心衰的指南。指南适用于正在考虑或正在接受心脏生理性起搏的心衰或心衰高风险患者。

指南引文中有44篇来自中国的研究,温州医大一附院的黄伟剑教授是编委会成员,指南也引用了近期JACC杂志刊登的南京医大一附院邹建刚和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的合作研究。

image.png

指南提出十大要点:

1.心脏生理性起搏(Cardiac physiologic pacing)是指在恢复或保持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心脏起搏,包括传导系统起搏(CS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传导系统起搏又分为房室束起搏(HBP)或左束分支区域起搏(LBBAP)

2.CRT治疗心衰的证据强度远超过生理性起搏。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CRT可减少心衰症状,改善左室功能以及提高生存率。多数传导系统起搏的数据都是观察性的,缺乏关于存活率的长期数据。正在进行和计划中的研究可能会为传导系统起搏的使用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3.CRT的疗效有多种定义,包括改善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以及心衰、左室功能稳定,或预防心衰进展的临床指标改善。

4.对于右室起搏比例高(超过20%~40%)或患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心室功能,以早期发现起搏或心室不同步诱导的心肌病。

5.对于需要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若预计心室起搏比例超过20%~40%,可考虑心脏生理学起搏,以降低起搏诱导的心肌病风险。

6.对于LVEF 35%~50%的患者,预计右室起搏比例不到20%~40%,或不能从心脏生理学起搏明显获益的患者,选择传统的右室电极植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右室起搏,或在有左束支阻滞的情况下选择生理性起搏是合理的。

7.新建议:对于需要起搏治疗但LVEF正常的患者,可进行左束支区域起搏(IIb类推荐)。

8.对于已应用指南指导的心衰患者,若LVEF≤35%、QRS时间≥150 ms、NYHA分级Ⅱ~Ⅳ级,建议使用CRT(I类推荐)。

在不能实施有效的CRT时,推荐使用心脏传导系统起搏(2a类推荐,新建议);对于QRS时间为120~149 ms的女性患者,CRT可获益(1类推荐)。

对于LVEF 36%~50%、LBBB和QRS时间≥150 ms的心衰患者,用CRT或传导系统起搏以维持或改善LVEF为2b类推荐(新建议)。

9.新推荐:对于LVEF<35%,QRS同时存在<150 ms或≥150 ms时,且没有左束支阻滞的心衰患者,建议生理性起搏(2b类建议)。

10.在心脏生理学起搏器械的植入和随访期间,双室(CRT)或传导系统(传导系统起搏)的心电图采集必不可少。

之前本刊一项Meta分析表明,左束支起搏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安全有效。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好文推荐TOP10


《心电图住院医师应知应会100例》荐读:例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住院医师应知应会100例》荐读:例8慢快综合征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策略丨临床思维


《心电图住院医师应知应会100例》荐读:例4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住院医师应知应会100例》荐读:例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低血压如何处理?


与2016版指南相比,在血脂异常指标方面,2023版指南有什么亮点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辅酶Q10联合用药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


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如何快速应对?丨临床思维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核心要点解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