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大会伊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及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举办了百城行启动仪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巴一教授等授予在淋巴瘤及血液肿瘤领域有特殊贡献的各代表相关奖项,正式启动了2019年百城行关于淋巴瘤及血液肿瘤治疗巡讲。
大会首个报告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朱军教授带来,他在报告中总结了国内淋巴瘤Ⅰ期临床试验的发展及现状。朱教授表示,在2015年之前,国内各大医疗及研究机构只是作为国际淋巴瘤Ⅰ期临床试验的参与者,2016年及2017年中国淋巴瘤临床试验正式起步;而2018年之后中国机构注册相关的临床试验开始呈井喷式增长,并形成了全国多中心研究覆盖的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其中,他特别关注了国内外嵌合性抗原受体T细胞(CAR-T)及单、双抗体治疗的临床试验,总结了淋巴瘤治疗相关靶点。同时着重介绍了北京肿瘤医院自主研发的MC-19PD1 CAR-T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朱军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国定能与美国共同引领免疫治疗的现在与未来。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分享了CAR-T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经验,包括国内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CAR-T治疗、ASCT后序贯联合CD19 CAR-T治疗、CNCT19细胞治疗等相关研究成果。他在报告中总结了提高CAR-T治疗的方法与途径,并对未来治疗NHL的方向进行了展望。邹教授表示,目前靶向CD19 CAR-T细胞的NHL治疗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但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若要应用于一线治疗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首先需要建立完善治疗及预后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待技术发展成熟后,CAR-T治疗方可运用于临床。
来自哈尔滨血液研究所的马军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淋巴瘤诊断的新动向,即“科技进步加速肿瘤慢病化”。他用生动形象的图示系统归纳了肿瘤的治疗手段及血液肿瘤治疗的历史,并坦言肿瘤暂时无法完全被攻克,但把肿瘤变成“糖尿病”即慢病化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卢敏教授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发历程及研究成果——靶向p53的TP53激活剂。p53突变属于肿瘤发生的驱动性突变,而卢敏教授团队发现的TP53激活剂是第一个化合物恢复蛋白的制剂,此研究成果打破了国际上靶向p53不成药的困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黄金艳教授也在大会上展示了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对不同类型白血病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了多个新亚型、融合基因及突变位点;并基于多组学数据生物信息学流程开发了细胞轨迹工具flowSpy,这是一种基于传统和质谱流式的分析方法,分析流程一体化并可以跨平台使用。团队利用此工具对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后的分化轨迹进行了流式数据分析,发现软件在时序流式及质谱流式数据分析上有极大优势。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魏辉教授报告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疗进展,包括AML的诱导治疗、基因筛查和靶向治疗等内容,提示诱导剂量的提高及小分子靶向治疗有望大幅度提高AML疗效。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王侃侃教授也分享了他们团队在血液肿瘤转录调控的研究内容,包括PML-RARα融合基因、长链非编码RNA、循环RNA等相关研究。
本次专场内容精彩纷呈,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后续精彩报道~
撰稿 | 周思(中国医学论坛报)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照片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提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