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百例之约|全新PD-1单抗全面覆盖鳞状和非鳞状NSCLC

2020-09-03作者:王国平主编账号资讯
胸部肿瘤

在2020年,替雷利珠单抗先后公布了一线鳞状NSCLC III期注册临床研究(RATIONALE 307研究)及一线非鳞状NSCLC III期注册临床研究(RATIONALE 304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并先后在刚过去的ASCO大会和即将召开的ESMO大会上进行报道,成为全球第二个全面获得一线鳞状及非鳞状NSCLC 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成功的PD-1抗体。此外,替雷利珠单抗在SCLC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领域的全面布局,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本期将分享2例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鳞状NSCLC和非鳞状NSCLC患者的诊疗经过和治疗思路。


1

病例一:鳞状NSCLC



王惠临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呼吸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广西抗癌协会广西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西抗癌协会广西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广西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广西协作委员会委员





病例一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35岁

主诉:反复咳嗽4月,咳血丝痰1月

现病史:患者20197月出现反复咳嗽,201910出现咯血丝痰伴胸闷,于外院就诊,行支气管纤维镜检,病理提示肺鳞癌2020227日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慢性病史

基因检测提示:EGFR基因野生型,ALK基因阴性

支气管纤维镜活检:病理提示(左肺)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低分化;免疫组化 P40 (+), CK5/6 (+), TIF-1 (-), Napsia A (-), Ki67 (+)

胸部CT(2020-03-03):左肺靶病灶直径59 mm纵隔37区及双侧肺门淋巴结病灶直径20 mm(图1

诊断:左肺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内、纵隔、及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cT4N3M0,IIIB期,EGFR、ALK野生型,PD-L1未测)。



12020年3月3日,治疗前胸部CT




病例一治疗经过


第一阶段:化疗

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202034日、325分别予以“多西他赛90 mg + 奈达铂100 mg”化疗2周期

胸部CT(2020-04-18):左肺靶病灶直径59 mm,纵隔3、7区及双侧肺门淋巴结病灶直径20 mm(图2)。

疗效评估:SD。

22020418日,化疗2周期后胸部CT


第二阶段:免疫治疗

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2020420日、511日、65日、630日予以“替雷利珠单抗200 mg + 多西他赛90 mg +奈达铂100 mg”化疗4周期

胸部CT(2020-06-04):左肺靶病灶直径26 mm,纵隔3、7区及双侧肺门淋巴结病灶直径14 mm(图3)。

疗效评估:PR。

图3:2020年6月4日,替雷利珠单抗治疗2周期后胸部CT





病例一总结






本例患者为IIIB期左肺鳞状NSCLC,合并肺内、纵隔、及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驱动基因阴性,PD-L1未检测。经第一阶段化疗治疗,疗效评价为SD,病情平稳但无明显缓解。予以第二阶段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2个周期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疗效评价达到PR。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4周期后疗效评价仍为PR,病情平稳,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仅为皮疹,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安全性良好。






2

病例二:非鳞状NSCLC


宁瑞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呼吸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广西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一届广西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广西协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一届广西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病例二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0岁。

主诉:咳嗽、咳草绿色痰4个月。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为草绿色。于2019年12月31日外院行PET-CT检查提示“右肺下叶背段周围型肺癌可能,合并全身多处转移”。于2020年1月26日外院病理提示:(胸膜组织)浸润性低分化癌, 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肺腺癌转移。于2020年2月10日外院起予以“吉非替尼 250 mg qd po”治疗15天后,咳嗽、咳痰无改善,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纳差、乏力,小便茶色,加行1次腹腔抽液。2月25日起外院予以“埃克替尼125 mg tid po”治疗12天后,原症状进行性加重,并腹胀,大便陶土色。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于3月8日前来我科就诊。患者一般状态差,大便陶土色,小便浓茶色。

既往史: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具体不详;否认其他慢性病史。

查体:患者消瘦,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下肺呼吸音弱,两肺少许湿性啰音,腹部稍膨隆,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ECOG PS评分:3分+

NGS(2020-02-03):EGFR exon16 splicing,丰度19.3%;ALK缺失突变,丰度10.78%;KRAS G12C突变,丰度15.98%;TP53 突变,丰度15.54%;PD-L1:TPS<1%;TMB36.78/Mb;MSS。

PET-CT:1.考虑右肺癌并右侧胸膜、左侧颈部、纵隔、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肝左内叶、双侧肾上腺、脾脏多发转移可能性大;双侧胸腔积液并右肺下叶膨胀不全;心包少许积液;左肺下叶细小结节,转移待排;双肺少许炎性病变;2.胆囊泥沙样结石,肝内胆管扩张,考虑肝门区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可能性大,不除外肝门区胆管受侵可能;3.全身多发骨转移瘤;4.头颅未见明确转移征象。

诊断:1. 右肺腺癌,合并全身多处转移(T2N2M1c,IVB期,EGFR exon16 splicing,ALK缺失突变,KRAS 突变,TP53 突变,PD-L1:TPS<1%,TMB36.78/Mb,MSS);2. 梗阻性黄疸(肝门肿大淋巴结压迫);3. 双侧肺部感染;4. 低蛋白血症;5. 低钠血症。

图4:系统治疗前胸部CT(左)和全身骨显像(右)




病例二治疗经过


第一阶段:手术+对症治疗

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2020年3月13日予以胆道置管外引流、3月17日拆除置管并行胆道支架置入以改善梗阻,同时予以抗感染、胸腔抽液、唑来膦酸及对症治疗。患者二便颜色逐渐恢复正常,皮肤巩膜黄疸逐渐改善,痰量减少,颜色变浅,血象接近正常。

EOCG PS评分:3分+,考虑予以患者抗肿瘤治疗。

图5:免疫治疗前胸部CT

图6:免疫治疗前腹部CT


第二阶段:免疫联合治疗

经临床综合考量后,考虑予以患者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经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予以“安罗替尼 + 替雷利珠单抗”免疫联合治疗。

(1)免疫联合治疗2周期:

EOCG PS评分:1-2分。

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 23.2 umol/L,CEA 11 ug/L,ALB 33.5 g/L。

右肺靶病灶肿瘤直径:15×20 mm。

疗效评价:缩小的SD。

图7:免疫联合治疗2周期后胸部CT

(2)免疫联合治疗4周期:

EOCG PS评分:1-2分。

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 20 umol/L,CEA 7.28 ug/L,ALB 33.5 g/L。

右肺靶病灶肿瘤直径:13×20 mm。

疗效评价:缩小的SD。

图8:免疫联合治疗4周期后胸部CT




病例二总结






患者为老年男性,确诊为“右肺腺癌,合并全身多处转移(T2N2M1c,IVB期,EGFR exon16 splicing,ALK缺失突变,KRAS 突变,TP53 突变,PD-L1:TPS<1%,TMB36.78/Mb,MSS)”。外院一线予以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15天后疾病进展(PD),外院二线予以靶向药物埃克替尼治疗12天后再次PD。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生物标志物筛查后,本院三线予以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后,疗效评价为缩小的SD,EOCG PS评分从3~4分降至1~2分,意味着患者不仅获得了持久免疫应答,生活质量亦得到显著改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良好,患者可以耐受。






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蔺磐 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